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在光的周圍畫影像經驗移動、經驗Jean Rouch的三部影片

林文玲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第二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所規劃的導演專題之一將介紹法國的Jean Rouch導演。Jean Rouch是當今極富盛名的紀錄片導演,也是名聞世界的法國巴黎人類博物館(Musee de l’Homme)國際民族誌影展(Bilan Du Film Ethnographique)的創始人。他於1950年代起開展的「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類型,對紀錄片界的影響迄今不墜。本次影展為配合「遷徙故事」的主題,將介紹Jean Rouch拍攝於五零、六零年代廣為人知的系列影片,其中大部分皆是關於遷徙的精彩作品,有些影片甚至十年後才剪接完成。本次影展特別邀請其中三部作品,它們分別是《癲狂仙師》(Les Maitres Fous,1953-1954)、《非洲虎》(Jaguar,1954-1967)與《我是黑人》(Moi, Un Noir,1959)。 Jean Rouch在三部影片中探討西非當時因殖民的歷史因素、港口城市的興起,經濟、就業等誘因造成人…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天上桃源 地上人間──觀看中國少數民族的四種影像觀點

何撒娜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如果要說到台灣人對中國少數民族影像的啟蒙,「大陸尋奇」一系列的影集,該是我們共同的經典記憶吧!在每一集節目中,電視螢光幕上顯現出一個又一個族群的「奇風異俗」:華麗的民族服飾、獨特的風味食物、奇異陌生的各種習俗、純樸而友善、看到鏡頭時笑容靦腆的居民,以及製作單位不斷地強調要來到這個地方是多麼地遙遠且艱困不易……。於是,我們對於中國的少數民族,或多或少有了像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樣的想像,想像有個地方,民風純樸善良、生活自給自足,且大概「不知有漢,遑論魏晉」。這樣的浪漫思維至今仍延續在一些出版品或是大眾媒體上,人們在觀看這類的影像或敘述時,其實常是在追尋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在精神或肉體上,暫時地脫離我們所處的這個忙碌擾嚷、充滿悲歡離合的人世間。但是,除了這種對少數民族浪漫式的期待外,我們還可以有些什麼樣的觀點呢? 在即將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影像民族誌影展中,共有四部關於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精彩影片,分別是《鄂倫春族》、《傳習館春秋》、《學生村》、以及外語片《從鴉片到菊花》(Fr…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鄂倫春族

記民族誌影片《鄂倫春族》的拍攝 蔡家騏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雲南大學人類學系暨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經蔡家騏先生同意,此文節錄自其未發表大作:紀錄片的「復原」或「重建」方式──記民族誌影片《鄂倫春族》的拍攝)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系列的社會主義運動。在這個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國黨政領導人適時地提出在全國開展對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調查,旨在從社會發展史的唯物史觀角度實地記錄下各少數民族舊有的傳統社會型態和現狀,為科學研究和制訂少數民族政策時參考。1957年,電影作為一種紀錄的手段,第一次被運用到這項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活動中,以此開闢了中國影視人類學漫長的探索道路。《鄂倫春族》一片的拍攝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 1950、60年代中國攝製的第一批具有民族誌性質的影片其內容有很大部分是反映當時已經廢止或消失了的傳統社會中的事物,因為它們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研究價值。相關民族學學者和紀錄片工作者通力合作,採用「復原」或「重建」的拍攝方法。在這批民族…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林文玲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轉載自文化視窗2003年9月號(第55期) 影展主題 第二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延續2001年首次影展的豐碩經驗,從多層次、多面向的策展架構出發,邀集與評選國內外優秀的文化紀錄影片,提供國內觀眾藉由影片觀賞的機會,跨越國界,親近多元文化。為使觀賞與討論的重點能夠有所凝聚,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內容規劃具有濃厚的主題取向。第一屆影展的主題為「島嶼聯線」,第二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主題則為:「遷徙故事」。 「遷徙故事」此一主題的擬訂主要因為目前世界大範圍或較小區域,因歷史、殖民經驗、冷戰效應等種種結構因素,所造成的人口遷徙的現象與議題,正從各個層面發生效應。「遷徙」不但是台灣島上各族群相當普遍的經驗,而且幾乎是人類的共通經驗。世界各地人群常因戰爭、經濟、城市文明等誘因,或受政治、社會變遷、生態適應等因素之影響,被迫或出於自願地離開家鄉遠走外地。他們可能短期居留,也可能來回移動,或者從此定居下來。每種遷徙移動都會隨著它的構成環境,烙印特有…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我是黑人

胡許的《我是黑人》及其他 李幼新 知名影評人 轉載自LOOK電影雜誌2003年9月號(第84期) 2003年春天,我有幸把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與《穆里愛》、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與《愛情神話》、安東尼奧尼的《放大》(又譯《春光乍洩》)再看兩三遍,這些三、四十年前劇情長片中的大師傑作,不但讓我每多看一次就有更多的新發現、新驚喜,而且從形式到內涵走在時代尖端,經過這麼多年依然讓人震撼、讓人稱奇。非劇情長片(無論是紀錄片或實驗短片)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我真不知道是這些電影的不幸還是我的悽慘,直到我把1963年出品的《穆里愛》與1969年出品的《愛情神話》與……看過不止三十遍,直到2003年夏天,我才有緣初見1957年出品的《我是黑人》,而且還是多虧「200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引進。倘若沒有這個影展,或是這個影展沒有特地安排,真不知我何年何月何處才能見識。 《我是黑人》的導演尚.胡許 (Jean Rouch) 是法國的人類學家/紀錄片導演/「真實電影」(cinema v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