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面向21世紀的朱蕾

歷經八年拍攝,這部紀錄片源自於厄瓜多當地的奧塔瓦洛人朱蕾莎拉維諾和在洛杉磯居住的阿根廷籍人類學家梅布爾‧普羅蘭的對話。 奧塔瓦洛印地安人是一群勤奮的地主和農夫,也轉型成以紡織業為主的經濟、在厄瓜多首都基多的市集販售手工縫製的衣服給觀光客。 影片中可見朱蕾家鄉壯麗的山景,和當地居民的傳統—手工藝、歷史、食物、服飾和天主教信仰的體現。受過教育和懂得經商的朱蕾,分享她對觀光業和攝影的見解,以及對於世間強加給厄瓜多原住民刻板印象的憤怒。她向梅布爾訴說著從長輩傳承下來的故事,也映照出她為了離開家鄉前往洛杉磯學習所面對的取捨,學習新技能的渴望被思鄉的情感沖淡。這部紀錄片是文化移轉以及所帶出的身份認同、教育、經濟發展、和情感連結這樣普遍現象的紀錄。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映像者

《映像者》是一部民族誌式的自傳,紀錄了賀爾摩建凱憂這位無師自通的畫家與雕刻家,其對於繪畫、雕刻和建築的熱情,以及虔誠的聖母瑪莉亞信仰。這部紀錄片用不同以往的敘事方式,在各主題間轉換、跳躍,透過這樣的表現方式,影像交織出賀爾摩建‧凱憂個人的樣貌、當地的天主教信仰,以及這個在安地斯山脈遺世獨居的家庭,如何對抗嚴峻的氣候與環境。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餘生─賽德克‧巴萊

悲傷了很久很久,淚水流得很長很長,長到匯聚成一股「清流」,蜿蜒圍繞,保護著河流中央的「川中島」。那裡休憩許多疲憊的靈魂,等待著傷口癒合的一天,踩著輕步,銀鈴般歌唱, 在青山微風裡。八十年後,曾參與霧社事件的遺族踏回了過去祖先奔跑的土地,在那,高山綿延,水鹿追逐,遙遠、神祕的深處,Pusu Qhuni仍矗立著。傳說裡,Pusu Qhuni是具半石半木、高聳入雲的巨巖,是賽德克族起源之處。當悲傷走至最底,挖開潰爛的傷疤,以淚水清洗。傷口癒合後,留下了疤痕,但也留下了原諒。八十年的故事很長,願意開口娓娓述說的歷程也很長。當故事的面紗終於被揭開,被流傳,今日也得以逐一拜訪「餘生」遺族,傾聽他們的故事也得以前往幽遠高山之中, 尚饗發源地,Pusu Qhuni。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海有多深

本片是導演湯湘竹對他的達悟人朋友「馬目諾」一段生命歷程的記錄,透過對生活、工作上的自省與馬目諾重生歷程的處境,互動的過程表達出相互間的生命關照。湯湘竹對馬目諾,兩個不同文化背景卻對海洋有著豐厚感情的人,藉著攝影機的追索,可以看到馬目諾身為達悟人的處境,以及湯湘竹對生命源頭的探索,也藉此傳遞人與大自然環境相依相存的關係。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無語的生活

在尼加拉瓜鄉村,失聰的年輕姐弟杜爾賽‧瑪麗亞和法蘭西斯柯,從沒有機會接觸語言—口語、書面語或是手語,直到同樣失聰的手語老師塔瑪莎來到此地,決定教他們第一個字。這是部令人難忘的美麗影片,情感強烈,挑戰哲理,勢必會激起一些討論。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海嘯餘生

《海嘯餘生》是關於一群來自古老部落的年輕人,因為2004年一場海嘯,被迫面對一個新世界的故事。 在被有史以來最大援助和緊接而來重建發展的浪潮衝擊下,這些年輕人現在帶著驕傲和幽默感,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可以掌握的未來生活著。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垃圾堆中的夢想

1987年次的厄蕊斯‧哈吉拉在東非最大丹多拉垃圾場長大。數以千計的人住在這個垃圾場附近,在奈洛比居民丟棄的垃圾中找尋可用的物品。厄蕊斯回到她幼年時期居住的地方,拍攝了五位垃圾場的居民,其中包括她一個即將成為父親的好友泰克斯布克、想整理好滿是灰塵的垃圾場的雜務工鉤口和想在音樂創作有所突破的饒舌歌手馬沃克。這是一部感人且衝擊力強大的紀錄片,帶領觀眾看見厄蕊斯貧民窟鄰居們的堅毅、哀傷和夢想,在巨大垃圾桶之中的夢想。《垃圾堆中的夢想》從非洲的貧窮之中述說,一個關於希望、友情、絕望和背叛的故事。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在信仰與愛情之間

達娜和阿米特在他們25歲時相遇、結婚、育有二子。在第二個孩子出生之後,阿米特成為了哈迪姆猶太教徒,而達娜則維持世俗猶太文化。他們依然深愛彼此,然而,他們之間的愛是否可以超越兩個信仰之間的鴻溝呢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吉爾吉斯夜未眠

吉爾吉斯斯坦‧土肯是吉爾吉斯南方的一名退休教師,閒暇時寫詩。他的女兒古里薩特每年夏天從俄羅斯來探望他,幫他整理農場。今年發生的不幸,讓土肯比平時更不捨女兒的離去。助手的離職和妻子的缺席,讓他的世界漸漸崩壞。隨著年紀增高,在家人眼裡他是否還能是那個勇敢的騎馬好手一個關於傳統家庭價值和承諾的引人入勝之見解漸漸浮現。是許多在國外的吉爾吉斯人回到故鄉的想望。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那脆弱的生命

2012年12月,奧莉維亞金娜死於她七歲時被強暴後引起的併發症。這是她的故事。

《那脆弱的生命》從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的甘迺迪紀念醫院開始。年僅九歲的奧莉維亞‧金娜正經歷隨時可能奪去她生命的病痛。因為深信她的病是巫術所引起的,她的母親將她藏匿多年。醫生們將她的病痛歸因於七歲時遭遇的殘忍強暴所致。面對揭示施暴者的壓力,奧莉維亞指認了她的表兄弟。這樣的診斷引發了種種結果。奧莉維亞和她的母親因為尋求外來幫助被部族排擠,不能回到位於賴比瑞亞叢林深處的部落。她們被困在蒙羅維亞而束手無策。夾在總統希爾利夫的政府和國際團體的控制之間,她們面臨了最困難的問題她們願意為了正義付出多少代價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萬神

本片記錄了一個女人的一生,從她還是小女孩的時候由於被神靈附身而遭眾人排擠迴避,長大成人之後又因迷信而遭受打壓,她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薩滿承擔眾人的苦痛,以及她如何在韓國動盪的時期歷史之中,因傑出的藝術天分被奉為韓國國寶。真實故事的重現、稀有的歷史影片、具韓國特色的當代傳統音樂和舞蹈表演,以及激發神秘想像的視覺畫面,金錦花的人生與近代韓國重要的歷史時刻相互交織,給予觀眾超越過去與現在、南韓與北韓、都市與鄉村、生與死後的世界以及現實與幻想的視覺體驗。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無所不能

翰隨是一個採獵者、藝術家、哲學家、老師、一人樂團,同時也是深情的丈夫和慈愛的父親,多才多藝又壓抑不住的他可以說是緬甸的博學多才的人。這部振奮人心的紀錄片,記錄了翰隨如何為了養家活口而不感疲憊地工作,卻依然能夠在緬甸轉型的時期,擠出時間在農村地區宣導民主。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貢布的幸福生活

貢布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壓力,比如:他希望妻子能在連續六個女兒後,再幫他生個兒子他因買拖拉機而欠下的銀行貸款感到心煩,他也對在外打工的大兒子並沒有賺大錢而失望……

然而,貢布不會被這些麻煩打倒。因為生命帶給他許多好朋友、令人愉快的陽光與寧靜的夜晚,在西藏高原蔚藍的雲天下,春耕秋收,偶爾和好友喝酒賭博,引吭高歌,日子雖然不富裕,自己卻能找到樂趣。當他的妻子終於又生了個兒子,貢布感激地從心底歌頌自然與生命。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烏魯布鐵

「烏魯布鐵」,鄂倫春語,譯為「孤山」。是內蒙古北部的鄂倫春民族鄉。

昔日的獵人給力寶在山裡承包了鄉裡的馬場,用傳統的方式飼養著100多匹鄂倫春獵馬。雖然禁獵了,給力寶偶爾也會進山轉轉,不為獵獲,而是恪守先祖的狩獵文化。給力寶的兒子亮亮和他的夥伴既離不開森林,但更熱衷於現代的極限運動,組建了越野摩托隊,漫山遍野地消耗著激昂的青春。

夏日裡的一天,給力寶的馬被偷獵者的子彈射中,烏魯布鐵的空中蒙上了一層灰色……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苦澀的蜂蜜

《苦澀的蜂蜜》呈現出充滿活力、親密和情緒的三個一夫多妻峇里島家庭。在印尼峇里島歷經四年的拍攝,這部長篇紀錄片將焦點帶到峇里島一夫多妻制下女人們的處境。她們常面臨心理操弄、經濟困難、不貞、家庭暴力等威脅。由於男人在當地的社會結構裡處於主導地位,這些女人較少有發聲的權利。這部片著重於這些女人的掙扎,記錄她們如何以莫大的勇氣和努力來保護自己和維護自身的權利,期望藉由本片增加大眾對於當代一夫多妻制和女權的注意。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1287

和子知道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在和導演深入對談的過程中,她挑戰文化和社會標準,對於自己的人生和死亡直言不諱,也在何謂誠實以及快樂生活的意義之間掙扎。在生命旅程即將到了盡頭之際,透過對愛、金錢、婚姻和死亡的體悟,和子和導演、也和自己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透過影片,也讓觀眾能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以及死亡。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靈山

近百年來,台灣這個島嶼,經歷過許多不同政權的統治,從荷蘭、西班牙、日本到現在的中華民國政府,各種外來政權在這個島嶼上留下的痕跡,唯有島上的原住民親身經歷過。在這個過程中,原住民一直處在被統治者的位置上,不僅自身文化發生改變,同時被賦予各種不同的稱呼,成為當代政權宣傳政績的工具,帶來大量的刻板印象及歧視。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一個太魯閣族的老人,藉由他的生活狀態與歷史記憶做連結,穿插資料影像為佐證,看見當代政策帶給原住民的影響及變遷。最後,從老人的狩獵過程,體現原住民文化的精隨,與「正名」的歷史做呼應,象徵其發聲權及主體性的回歸。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鍾肇政

2015年,作家鍾肇政就90歲了

在臺灣,90歲的意義是經歷2個國家、3種不同的政權、4種母語他筆耕不斷、著作等身,政權改變後,被奉為國寶…。

日治時代結束,原本以日文寫作的作家,一時失去書寫的能力,習得華語的鍾肇政,為我們寫下一段沒法被記錄的臺灣人民的故事。而如此磅礡的時代小說,其靈感來源卻正好見證生命的詭譎與幽默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魯笠

東港,南台灣濱海的漁港,一個具有特殊歷史背景與祭典人化的鄉鎮。在東港人心目中真正在乎的是每三年舉辦一次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透過祭典的舉辦,東港人展現出令人動容的凝聚力以及獨特的信仰價值觀。因為祭典,出外的遊子找到了與家鄉的連結。 本片藉由四個生命故事,由不同的角度切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藉此拼湊出整個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當代面貌。樸實的鄉土風情與種種生命經驗將成為「魯笠」帽簷下最動人的容顏。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南光的眼睛

鄧南光先生(1907-1971),出生於新竹縣北埔鄉。 他是台灣四、五〇年代攝影界備受尊崇的領導者。他的攝影創作累積質量之豐富,在前輩攝影家中鮮人能及。本片從鄧南光先生的作品出發,照見了北埔過往的風土民情,並且隨著鄧南光鏡頭下的阿林姐(她被攝之時為一九歲的小女孩,於今已是一位九十歲的阿婆。)深入地看見今天的北埔與今天的影像發展。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那一片湛藍無垠的海洋

喇外的父親自喇外還未達學齡便上船擔任船員的工作,喇外從此只能每隔一、兩年隨母親自台東搭公路局金馬號到高雄港探望父親。這是阿美族人在40年代至60年代共同的命運。2013年4月,喇外帶著攝影機,藉紀錄6個阿美族船員的機會,自南太平洋一個美屬島嶼波納貝,登上了來自台灣的海滿號遠洋漁船,随船出海拍攝圍網作業過程。為期二十幾天海上的拍攝工作,深刻體會了船員緊繃艱辛的工作與生活。到底,父親二十幾年的船員生涯,又是怎麼熬過來的?而隨導演上船拍攝的唯一伙伴,正是擔任攝影的兒子-馬耀喇外。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古諾楓之歌

古諾楓是古風部落舊名,布農語的意思是「遍生茵蔯蒿」的地方。卓楓國小的孩子們出生在這裡、在這裡讀書成長。部落規模不大,所以他們彼此親如家人因為歌聲,所以他們四處比賽、表演,全國皆聞;全校只有 23人,所以他們始終面臨著廢/併校的焦慮。這是一個關於多種意義下的)偏鄉,的故事。以三個學生家庭)為主要拍攝對象,從他們的生活、眼中和話語來串起卓楓國小與古風部落的現況和故事關於布農族、關於部落遠景、關於大家對教育的想像、關於孩子們的歌聲,關於幸福。 即使,發生在學校周圍的事情一場又一場、人們來來去去、節慶過了又來,時序走過了冬天春天,校園裡的老楓樹度再次茂密,孩子們將在夏天畢業。唱歌對他們來說,已經是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愛恨交織之地

《愛恨交織之地》探討盧安達大屠殺二十年之後,一個盧安達村落的人文地理。在這第二十個紀念日,倖存者和殺戮者再次比鄰而居,新世代的年輕盧安達人在迂迴曲折且易碎的調停過程社會中成長。歷經四年拍攝,本片描繪了薩爾西斯 和班諾伊提這兩個年輕的盧安達人,在愛與恨、復仇與原諒之間尋求一個心靈聖地。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喀什米爾的藝術家

《喀什米爾的藝術家》是一部檢視在備受爭議的印控喀什米爾地區,研究藝術創作的民族誌影片。因印度安全部隊引發的災難性暴動和無限軍事化,在日常生活中遺留了隨處可見社會上和政治上錯綜複雜的議題。本片描繪三位當地視覺藝術家試圖了解這些災難事件,重塑印度統治下,他們渴望自由中密不可分的文化認同。透過多層次豐富的拍攝,這部影片建構了被深度極端化的政治爭論包圍下深思反省的空間。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紊亂雅加達

這是有史以來第二次印尼人民可以投票選出自己的總統。然而,有兩個具非凡個人魅力的女子不滿足於只是投票。住在位於熱帶地區大城市貧民窟的戴拉奶奶,和聰慧的沃達‧海飛茲打算收集150萬個經常被當地武斷的正義,和對於全球資本的渴望所挾持的窮人簽名。一名菁英份子的微弱力量真的可以推翻多數人的力量嗎抑或「真正的民主」只是理想呢?透過這部政治之路的紀錄片,導演描繪了在他母親家鄉的種種社會變遷和改善。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破曉之聲

本影片反映多樣化中尋求變化的聲音。布蘭恩特‧曼多薩、愛力克‧古、嘉林諾古禾、以及潘‧易克拉坦那奴昂替一個極具傳統、多種族、語言、政治和信仰的地區發聲。電影是自由表達最單純的形式,紀錄市井小民真實的日常生活,給受迫害的人和被拋棄的人一個被世人看見的機會。這樣多重角度混合的呈現手法,為該地區帶來不同以往的極端新寫實主義派電影語彙。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那些在西薩哈拉等待的日子

在人民被允諾脫離西班牙統治獲得自由的40年後,西薩哈拉卻仍然是非洲最後一個殖民地。 1991年聯合國居中協調的停戰協定結束該區域的武裝敵對行動,這些薩哈拉人卻仍持續生活在摩洛哥軍隊的專制統治之中,和平在這個地區是一觸即碎的。數以萬計的薩哈拉人逃亡至鄰近的阿爾及利亞,在那裡已經有超過125,000的難民仍住在本應是暫時的營區。儘管困難重重,一項以年輕人為主的新運動正逐漸抬頭,試圖挑戰各種侵犯人權的行為,以及要求得到久未兌現的自由公投。 現今世代年輕的行動主義者,出於民族自決,正展開具有創意的非暴力對抗。為了這麼做,他們得堅持抵抗兩方衝突力量的洪流。一方面要冒著受摩洛哥當局酷刑和失蹤的危險;另一方面也要安撫對國際力量失去耐心,準備開始另一波游擊戰的人。 導演耶拉李的新片呈現這些緊繃的情緒,紀錄在佔領之下每天從早到晚會面對的暴力,為這些對他們而言殖民似乎沒有結束的一天的沙漠人民發聲。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難產的社頭:一個花腰傣社區的信仰與文化變遷

自古以來,每個花腰傣寨子都設有「社頭」,由成年男性擔任,負責主持每年的集體盛典「祭社」和「攆寨子」。這是針對村寨之神「布召社」的淨化儀式和祭祀活動。另外還從全寨眾多身為女巫的婦女中選出一名,擔任「管寨女巫」,負責通過降靈附體的念誦與神溝通。「社頭」和「管寨女巫」一起,構成了傣寨的傳統宗教體系和社區組織。社頭採用獨特的「神選」方式進行新老更替:全寨成年男性都拿一件衣服和一碗米來參選。負責儀式的老人用桿秤來秤重。他先往衣服中添米或減米,使所有衣服的重量都恒定在一斤。祈告「布召社」之後,又再秤一遍。這時會發現有的衣服變重了。經過三次秤量,變得最重的那件衣服的主人,就當選新社頭。花腰傣人認為這是「布召社」的選擇,是神意體現。社頭傳統已歷千年,即使在「文革」的高壓中也未曾中斷。但是,今年的「秤衣服選社頭」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情況——連續兩天,連續兩戶因衣服變重而中選的人家都堅決拒絕當社頭。衝突顯現,事情無法了局。寨子裡議論紛紛,大家都在談論社頭難產的原因。各派勢力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雷鬼頭的故事

《雷鬼頭的故事》重新詮釋了拉斯特法里教派信徒的歷史。影片呈現了飽受批評的細髮辮和拉斯特法里教文化源頭背後,和牙買加印度傳統密不可分的宗教歷史。即便為了拉斯特法里教派信徒做了一些調適,他們仍必須面對各式偏見和種族歧視。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馬拉加西人的玩意兒

「中國人製造物品,馬拉加西人修理物品。」在這部紀錄片裡,讓我們暫且將角色對換。想像再也不是經濟學家告訴你經濟成長模型,而是農民、藝術家、工藝家、和都市街頭各種小販來展現他們獨特的技術。有人回收輪胎製作成鞋子,有人用煉乳罐頭製作燈具,有人把流浪狗吃剩的瘤牛骨頭做成肥皂和藥。在馬達加斯加,各式諺語、音樂和回收再製的技術以幽默的方式挑戰經濟體系。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香蕉世界

在蘇門答臘森林深處,一名芬蘭船長正在尋找一根罕見的香蕉。在加爾各答一個廚房裡,一群孟加拉廚師正在準備美味的香蕉咖哩。陽光閃耀的吉隆坡,一名中國驅魔法師正在召喚邪惡的香蕉靈魂…。從這趟人類和香蕉之間充滿活力關係的世界旅程出發,《香蕉世界》探討了最受喜愛的水果之一:香蕉對於個人、文化、環境的重要性。作為一部融合影片藝術和民族誌的「美味」影片,《香蕉世界》大膽結合了皮影戲、烹飪、驅魔、科學研究、表演藝術、人類學、地下影片和舞龍舞獅,顛覆了傳統教育影片的手法,剝去人蕉之間神秘的面紗,同時讚頌人類和植物之間長年累月的關聯性。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卡薩布蘭加我的愛

一部從摩洛哥觀點看好萊塢與阿拉伯世界糾纏不清的關係的非傳統公路電影。

《卡薩布蘭加我的愛》是一部現代公路電影,它封裝著電視與戰爭爭奪頭條新聞和佔據想像,在更為複雜與破碎的生活本質中。利用電影作為一張昨日的好萊塢與今日的摩洛哥之間的路線圖,《卡薩布蘭加我的愛》提供了一個好萊塢和阿拉伯/穆斯林世界間長期互相交織在摩洛哥的關係之觀點,也提供較一部枯燥的批判外更多關於媒體文化的影響。然而,這部影片以一個人和其幽默感來看待好萊塢電影對於人們想像力的影響,以及給予摩洛哥的我們的電影集「臨時演員」)一個頂嘴的機會─用他們聰明、機智且瘋狂的巧妙方法。《卡薩布蘭加我的愛》用電影製作程序的方式轉換「偉大的美國故事」當作主軸,並給好萊塢和美國一個屬於它自己的故事。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山達拉娜的變遷

人類學家大衛‧F‧波考克在1950年代時,曾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中部的山達拉娜,針對派迪達這個族群做田野調查。60年後,我們重返這個地區,看看當地的改變。經由一個年輕人尋找新娘的旅程,這部紀錄片從移居失利、留在當地的居民的角度出發,描述村莊和國際性的移居間交織錯綜的關係。說明遷徙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層面上的必須,也成為歸屬—獲得、停留、建築一間房屋和結婚—的前提。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烏蘭巴托的搖滾現場

《烏蘭巴托的搖滾現場》呈現了從1970年代至今,最大膽的音樂人們眼裡看到的蒙古。搖滾樂曾是自由的催化劑,也是吸引國際關注的載具,現今則成為傳播蒙古民族意識的媒介。本片記錄了當代最有潛力的獨立樂團Mohanik如何創作代表蒙古國的音樂,以及追尋身為一個當代蒙古人意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