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收成

十年前白人探險家與土著所生的賴喬開始了他的咖啡豆事業。因為利潤豐厚,賴喬不但成為巴布亞紐幾內亞島上富有的咖啡商人,他也說服了其他族人,一起加入咖啡豆的生產。他們向銀行貸款、擴大種植的土地面積,夢想著就此可以成為百萬富翁,沒想到卻面臨了種種現實的打擊……。

先是國際咖啡組織全面性地抑制咖啡價格,賴喬和族人們辛苦種植的咖啡豆無法賣到好價錢;他們的部落又遭逢鄰近世敵的攻擊,族人們只得放下農具,換持弓箭武器,與世仇決一死戰。

箭鏃刺進了他們的血肉,在族人們悼念傷亡戰士的哀歌聲中,成熟的咖啡豆也因為無人採收而腐爛凋落。反戰的賴喬生氣地要大家停止打仗,趕緊採收賺錢﹔部分族人卻因為賴喬高高在上的態度和低廉的咖啡價格,開始質疑具有白人血統的賴喬。外患未平、內亂又起,灰心的賴喬決定拋開島上的一切,移民澳洲。族人們也開始將賴喬視為叛徒,繼續與世仇部落的激烈廝殺。

死傷的哀歌持續悲吟,這個令人傷心的黑暗收穫季何時才會結束?……

天堂性向:男生變女生

跨越男╱女的性別分類,「法法芬尼」是沙摩亞社會特殊的性別類型。她們雖然是男兒身,卻比女子更妖嬌美麗、溫柔賢淑,介於兩性之間,兼具男╱女的雙重氣質,並且廣為社會大眾所接受。於是在沙摩亞,男孩也可以是女孩,性別成為另一種可選擇的角色扮演。

其實早在1916年,人類學家就已經開始研究沙摩亞獨特的文化風俗,但在西方學者的眼中,「法法芬尼」只不過是沙摩亞易服文化的表現,直到本片的拍攝,才真正跳脫男性╱女性、異性戀╱同性戀的二元論述,呈現「法法芬尼」的真實面貌。影片透過坦雅、辛蒂等幾位「法法芬尼」的生活紀錄,帶領觀眾走入她們的內心世界。從女兒到母親,從愛人到配偶,她們不但是男兒身的真女人,也扮演了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在不同年齡層「法法芬尼」們的自述中,也呈現了從傳統到現代「法法芬尼」文化變遷的過程。

食人之旅

食人之旅

《食人之旅》呈現一群富裕、中產階級歐美觀光客與紐幾內亞聚落村民的互看,這互看不僅是視覺上的眼光交流,更是兩種文化的相互凝視。在當地原住民與這群歐洲白人觀光客當中,不知道誰才算是 「文化奇觀」?本片揭露當「文明人」與「原始人」相遇時,兩者呈現出令人訝異的差異與相似之處。

導演丹尼斯.歐魯克巧妙地利用聲音的不協調暗示兩種文化第一次接觸時的摩擦:影片最初呈現莫札特優雅的古典音樂,緩緩趨近南太平洋上紐幾內亞平靜的山丘與海岸線,但優美的音樂旋及為短波收音機傳來的破碎新聞播報和搖滾樂取代。喧嘩刺耳的新聞播報聲上了岸,與翠綠棕櫚樹中的唧唧蟲聲蛙鳴匯聚。觀眾接著看到一名黑人原住民小孩向外張望,數個鏡頭之後出現的第一個明顯人像,便是正用照相機凝視原住民生活的歐洲白人。

影片從此交錯呈現當地原住民的觀點與歐美遊客的觀點。在兩造各自的陳述和影片的探索中,導演逐漸轉變對文明的定義:當看似進步的現代文明與人性中原初的面向相遇,西方文明裡被估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在這文化的磨蹭中暴露出平庸與虛偽的本質。

浩劫餘生

本紀錄片揭發二次大戰後美國政府為發展核子武器,漠視人權,導致太平洋島嶼居民集體重病、死亡,終至被迫遷徙求生的殘酷事實。

美軍在廣島、長崎見識過原子彈的威力之後,便開始尋找一個適合測試核子武器的場地。他們選擇了位於太平洋中央的馬紹爾群島,不但因為此群島離美國本土距離遙遠,而且這片由礁岩組成的群島,新近剛由聯合國從日本手中接收交給美國政府託管,島上的居民純樸,而且並不具政治勢力。

在這些核武測試過程中,尤其以「喝采(BRAVO)計劃」最為人詬病,顯示出美國政府粗糙的執行手段以及漠視人權的行為。而本片的測試證據,更揭露美國政府在這個計劃中駭人聽聞的陰謀。

影片中核武受難者以平靜的語調控訴著美國政府的暴行,悲慘的生命故事在沉穩的鏡頭裡產生令人不寒而慄的恐怖效果。影片審判美國政府在此計畫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喝采計劃」對馬紹爾群島居民造成持續數世紀無可彌補的傷害。

呼喚鯊魚的人

康圖村,一個位於太平洋上巴布亞紐幾內亞群島的沿海村莊,村裡的男人奉行著幾世紀以來祖先世代相傳的絕技:徒手捕殺鯊魚。康圖村的族人們相信每一條鯊魚都帶有祖先的神靈,而徒手捕殺鯊魚正是他們用來和祖先溝通的特殊方式。然而,這個世間絕無僅有的絕技卻面臨了逐漸失傳的危機。隨著西方殖民國的大舉入侵,西方的語言、宗教、經濟、文化正強烈衝擊著脆弱的康圖村傳統習俗。當地的母語被強勢的英文所取代,自給自足的農漁業經濟模式被以剝削為本質的資本主義所毀滅,康圖人正面臨著二十世紀最嚴苛的攸關種族存亡絕續的考驗。

澳洲紀錄片工作者丹尼斯‧歐魯克,花了共六個月的時間在康圖村與當地族人共同生活,拍攝到族人乘著獨木舟出海徒手捕鯊的珍貴畫面。丹尼斯‧歐魯克以冷靜、犀利的角度,深刻的捕捉了康圖人真實動人的生活形貌,並細膩的刻畫出傳統文化對照現代文明的荒謬與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