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海洋熱

拉GRE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誰說的? 只是這「壞」,是怎麼個「壞」法? 壞得隨性、壞得違背主流、壞得離經叛道,還是壞得很有「態度」? 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是每年夏天台灣獨立樂壇的一大盛事,不僅是去感受音樂、搖滾、冰啤酒的熱度和夏日的幻想,也是表演者期待站上大舞台被肯定的機會。 這部《海洋熱》紀錄片,就是敘述2003年的夏天,五個風格不同的樂團參加海洋音樂祭的情形,其中兩個樂團在複賽時就鎩羽而歸,另外三個樂團則直搗黃龍進入了決賽。每個樂團無不各懷鬼胎、絞盡腦汁,在音樂中試圖加入「我」的元素以正觀眾的「視聽」,卻也難免看到其他樂團的完美演出而產生自我價值的懷疑,但是不管一路走來的顛簸、想望和掙扎,不變的就是那份對音樂的執著。 相較於導演龍男.以薩克.凡亞思於2009年回國後的作品,2004年出品的這部《海洋熱》顯得青澀,片中不斷穿插五個樂團共同生活、辛苦練習以及精采表演的點點滴滴,剪輯的手法似乎顯得單調且零碎。但是仔細揣摩情節的鋪陳以及團員的陳述之後,不乏從團員間的淚水、緊張、煩悶、崩潰,直到站上…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水鼓老人

Biyun Liu 和現代工業社會中各種光鮮亮麗的現代鼓相比,中國雲南德昂族的水鼓可說是集蘊了大自然的精華、製作者的智慧與手工、甚至是村子裡眾人的勞力合作,才能完成的一幅傑作。它與德昂族的祖源、遷移史以及宇宙觀緊緊相連,它反映了人群的區分與認同,它被賦予了族群歷史傳承的寄望。然而,水鼓老人孤獨地說,「誰也不學,只有我們老人自己做了」,究竟,水鼓還會不會再被繼續傳唱下去呢? 本片完整介紹了水鼓的製作過程,從尋樹、砍樹、製作鼓身,到取牛皮、縫鼓面,再將鼓面縫上鼓身,最後到老人親自示範敲鼓跳舞的身段。水鼓老人帶領村人,在森林裡花了數天才尋覓到適合製作水鼓的洪桐樹。砍樹之前必須先祭拜樹神,祈求讓此樹成為好鼓,讓族人豐收平安。鼓身一側灌水的小孔,必須選在樹向著太陽生長的一邊,如此敲出的鼓聲才會響亮。而當畫面帶到老人將作為鼓面的牛皮放在地上的積水土坑裡、浸泡一夜時,則讓人深刻地感受到,這樣一個取自於自然的鼓,再度讓自然的樸實力量洗禮與塑造的過程。在砍樹、鋸段、鑿空、磨整、塗油漆,取牛皮、晒牛皮、泡牛皮、搓拉牛皮繩,到結合鼓皮…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山裡的微光

重建生活的溫和控訴:馬躍.比吼《山裡的微光》 劉美妤 一場世紀災難,總會在發生的當下引起整個國家社會、乃至全球注目,各界援助湧入災區。然而災難過去一個月後,主流媒體就遺忘了它。三個月後,多數非災區的人們也同樣遺忘了。通常這時才是災難的開始,硬體重建過程中大量的工程需求帶來災難經濟,誠如Naomi Klein所謂「震撼治療」,災區成為一片洗白的石板,任政府和財團塗改它的模樣。 兩年前,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位於山區的原鄉各族部落首當其衝。風災過後一個月,高雄那瑪夏的不少災民紛紛從山下的營區返鄉重建,馬躍.比吼在這個時間點開始跟隨進入達卡努瓦村拍攝《山裡的微光》。《山裡的微光》在八八風災屆滿兩週年時發表,加上周美青身為此片贊助者至善基金會原鄉活泉計畫的認養人之一、出席首映會,引起媒體關注;然而這卻也帶出相當程度的荒謬,因為幾天後,她的丈夫馬英九再一次前往屏東禮納里永久屋,說出「有如普羅旺斯」的驚人之語,令許多災民和關心者大為不滿。 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引進民間團體總攬重建工程,而部分慈善團體…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追憶西西里島年華

Wednesday Koong Nico是一個居住在Bagheria的年輕繪圖師, 從小時候那個被規定不能碰任何東西的小男孩, 壓抑不住對侷窄空間裡塞滿物品充滿的好奇心, 到長大後基於對土地的感情與緊密聯繫, 他透過Palermo代表人物Giuseppe Pitrè(1841出生)開展一段尋訪。 Giuseppe Pitrè出生在簡單的打漁家庭,父親在底層的移民社會求生存, 母親則犧牲自己,讓他受良好教育,最後成為一位醫生; 鏡頭拉回今日的漁港,同樣是出身海邊的家庭份子, 站在船桅上漁夫彷彿勇士般追求劍魚的韌性, 歡愉的展現超過一百公斤的奇蹟, 他說船就像是靈魂,走道及燈塔是不肯離開的夥伴, 不論時代,在血液裡流動的是對故鄉的依戀, 彷彿娶了一個女孩兒就永遠無法抹去對海的記憶。 電影在追尋Giuseppe Pitrè的整個生平時時穿插許多Nico生…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消失之島

“There Once Was An Island: Te Henua E Nnoho” 消失之島影評 林浩立 2005年秋天,已從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藝術學院畢業一年的年輕紀錄片導演Briar March正在尋找下一個紀錄片主題的材料。她以紐西蘭知名女藝術家與女權運動代表人物Allie Eagle為對話對象的第一部作品“Allie Eagle and Me”(2004)已經在紐西蘭當地獲得了非常好的評價,但現在她想嘗試一個能引起更廣大共鳴的主題。她想要拍一部關於全球氣候變遷的紀錄片。 正當她在搜索資料時,奧克蘭大學的校友雜誌Ingenio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她的目光。那是一篇與該校太平洋研究中心教授Richard Moyle的訪問。Moyle是一位人類學家,更精確地說他是一位民族音樂學家,他在太平洋各個島嶼已經做了40多年的研究,採集島民的歌謠、吟唱與舞蹈,其錄音機和筆記本曾到訪的地點包括Samoa、Tonga、Cook Islands、Niue和澳洲原住民部落。在該篇訪問中,Moyle聊到他最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