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2

「200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內入圍揭曉、活動售票記者會 現場報導

家的變奏與新視界 國內外37部 跨越族群、階級、性╱別與文化的影像交流    第三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由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主辦, 將於94年9月30日至10月4日在台北西門町真善美戲院舉行。影展主席胡台麗特別指出,「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於2001年創辦,為亞洲第一個國際民族誌影展,定位為雙年展,每屆影展之次年進行台灣全島之巡演。2005年影展活動由行政院文建會、新聞局、原民會、教育部等單位指導…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漫遊吳哥窟

宋秉明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教授 一旦知道了吳哥窟,大概很少有不想去的人。一旦去了吳哥窟,恐怕更少有不想再去的人。 無論是否臨場,當身處在這樣一個具有深度魅力的文化遺產之中時,你接觸到了什麼事物?又感受到了何種訊息?這部短片藉著當地人的一些生活與行為,很忠實地表現出當地的「過去」與「現在」,以及「過去」與「現在」的糾纏和依賴,更有意展現「外來仰慕者」與「當地居民」的內心世界的差異。 「觀光」一直是現代人居高不下的需求,甚至已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是你知道它除了能帶給觀光者滿足也能帶給觀光地財富之外,它經常也在「當地人」與「外來客」之間砌磚牆與掘壕溝,造成了兩個世界。 歡迎願意接受正反兩面事實的人共同來一起漫遊吳哥窟。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霧谷

宋秉明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教授 兩股或多股文化交會,必然產生交互影響,也會摩擦出火花與衝撞,最後這種對立關係亦將趨緩,但雙方也就不在是當初的各自的模樣了。 「原漢關係」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課題,也是古今中外的共通點。這中間的差異、辛酸、無情、無奈,在在都顯示人受到命運的擺佈,以及人性表露並不隨人種的差異而有不同。在《霧谷》這部片中,導演「有意」呈現「真實地」現實面,全程中看似平淡,卻蘊藏著深沈的無奈與失落感。 本片中沒有解釋性的旁白,但你一定可以感受到「一個失落的天堂」!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200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聞天祥 知名影評人 轉載自世界電影雜誌2003年9月號(417期) 由身兼紀錄片導演與人類學學者雙重身分的胡台麗所掌舵的「民族誌影展」,是個兩年舉辦一次的專題性影展。2001年首屆舉辦時,雖然遇到風災而被迫變更場地舉辦,卻反而因禍得福,得到相當的迴響,並與隔年舉辦的「紀錄片雙年展」,正好形成交錯輪流灌溉台灣紀錄片觀影土壤的重要影像文化活動。 訂於10月3日到7日舉辦的「200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今年的主題是「遷徙故事」。「遷徙」是台灣島上各族群相當普遍的經驗,從山地到平地、從海邊到平原、從鄉下到都會、從南部到北部,都是許多先民的命運。然而這也幾乎是全人類的共通經驗。人們常因戰爭、經濟、城市文明等誘因,或受政治、社會變遷、生態適應等因素影響,被迫或出於自願地離開家鄉,遠走外地。每種遷徙皆呈現不同的發展形貌與獨特的歷史經驗,而本屆「民族誌影展」則非常清晰地透過「回顧專題」、「遷徙故事-國外篇」、「遷徙故事-國內篇」等不同專題,來比較歷史與當下、國內與國外的遷徙經驗。 其中,…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用心用力 鑄造和平時代的新世界──200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遷徙故事-島外篇」影片評介

謝世忠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轉載自文化視窗2003年9月號(第55期) 楔子 「安土重遷」或許只是中國漢人的觀念傳統,也或許是全體人類甚至所有哺乳類動物的領域本能。換句話說,我家我土供給我最大的安全與福祉期望。然而,家鄉本國往往因時空或環境的意外變動,造成了個體被推往異地或不得不選擇離開的景況。拉高視野,顯微鏡照,吾人可發現特定族裔、社群、家庭、或個人,就常常在走進走出,離鄉念鄉。情捨難分之餘,令人稍感窩心者,就是世界多能納我。心力即使早已交瘁,生存希望之光依然燃耀在彼處。 200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入選的與遷徙主題相關的台灣以外八部影片,就溫馨兼帶犀利地直接間接告知上述情事。欣賞它們,心底時而靜沉,又時而騰翻。進入情境,閱讀其中的每一人每一物,熟悉之後,跑出來書寫,妳(你)會發現自己正在穿越界域的脈途上,理解一份遷徙之路的全新價值。 場景非漢中國 兩部中國來的片子,一是《學生村》,一是《阿魯兄弟》,前者是白族、僳僳族的故事,後者則敘述了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