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天上桃源 地上人間──觀看中國少數民族的四種影像觀點

何撒娜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如果要說到台灣人對中國少數民族影像的啟蒙,「大陸尋奇」一系列的影集,該是我們共同的經典記憶吧在每一集節目中,電視螢光幕上顯現出一個又一個族群的「奇風異俗」華麗的民族服飾、獨特的風味食物、奇異陌生的各種習俗、純樸而友善、看到鏡頭時笑容靦腆的居民,以及製作單位不斷地強調要來到這個地方是多麼地遙遠且艱困不易……。於是,我們對於中國的少數民族,或多或少有了像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樣的想像,想像有個地方,民風純樸善良、生活自給自足,且大概「不知有漢,遑論魏晉」。這樣的浪漫思維至今仍延續在一些出版品或是大眾媒體上,人們在觀看這類的影像或敘述時,其實常是在追尋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在精神或肉體上,暫時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鄂倫春族

記民族誌影片《鄂倫春族》的拍攝 蔡家騏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雲南大學人類學系暨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經蔡家騏先生同意,此文節錄自其未發表大作紀錄片的「復原」或「重建」方式──記民族誌影片《鄂倫春族》的拍攝)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系列的社會主義運動。在這個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國黨政領導人適時地提出在全國開展對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調查,旨在從社會發展史的唯物史觀角度實地記錄下各少數民族舊有的傳統社會型態和現狀,為科學研究和制訂少數民族政策時參考。1957年,電影作為一種紀錄的手段,第一次被運用到這項大規模的田野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林文玲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轉載自文化視窗2003年9月號第55期影展主題 第二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延續2001年首次影展的豐碩經驗,從多層次、多面向的策展架構出發,邀集與評選國內外優秀的文化紀錄影片,提供國內觀眾藉由影片觀賞的機會,跨越國界,親近多元文化。為使觀賞與討論的重點能夠有所凝聚,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內容規劃具有濃厚的主題取向。第一屆影展的主題為「島嶼聯線」,第二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主題則為:「遷徙故事」。 「遷徙故事」此一主題的擬訂主要因為目前世界大範圍或較小區域,因歷史、殖民經驗、冷戰效應等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我是黑人

胡許的《我是黑人》及其他 李幼新 知名影評人 轉載自LOOK電影雜誌2003年9月號(第84期) 2003年春天,我有幸把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與《穆里愛》、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與《愛情神話》、安東尼奧尼的《放大》(又譯《春光乍洩》再看兩三遍,這些三、四十年前劇情長片中的大師傑作,不但讓我每多看一次就有更多的新發現、新驚喜,而且從形式到內涵走在時代尖端,經過這麼多年依然讓人震撼、讓人稱奇。非劇情長片無論是紀錄片或實驗短片)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我真不知道是這些電影的不幸還是我的悽慘,直到我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牧草

牧草─民族的生存之戰 馬騰嶽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研究生 《牧草─民族的生存之戰》(Grass: A Nation’s Battle For Life,1925)常被譽為是紀錄片影史上僅次於Robert J. Flaherty所拍的《北方那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後最重要的一部紀錄片,但是它播映的普遍性卻遠不如《北方那努克》那般常見,許多對於紀錄片有興趣的朋友常可從各種文本得到關於《牧草》這一部影片的資訊,卻從來無緣觀賞。在本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以「移民」主題作為影展主軸下,這一部關於中東游牧民族巴提亞里人(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