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移動是故事的開始與結束──200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遷徙故事-國外篇」影片評介

王嵩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副研究員 轉載自文化視窗2003年9月號(第55期) 移動與遷徙有無數的理由。或因追逐工作、或因結婚成親、或因連天兵燹,或僅僅是因為流浪。移動與遷徙不止於單向的、或固定型態的。人的移動與遷徙有永不回頭的斷然,有近鄉情怯的歸來,也有藕斷絲連的來回。人生許多故事的肇始與結束,都因移動與遷徙開展各種可能。 人們外出工作,可以有多少收穫?是不是可以全身而退、平安回家?其實是不可預期的。臺灣是泰國貧窮地區人民嚮往的工作地點,目前泰國籍勞工高達十五萬餘人。泰勞來臺打工的美夢即使能夠達成,卻往往要付出許多代價。李道明的影片《離鄉背井去打工》,紀錄一九九八年桃園大溪「擎揚電子公司」倒閉關廠後,失去工作的五位泰勞參與失業勞工自救抗爭的經過。由於外籍勞工是靠借錢付高額仲介費才能來臺工作,「擎揚電子公司」積欠他們薪資與每月代為扣繳之儲蓄金,他們的生活頓時陷入窘境。有沒有追討到公道,不是影片的主旨。三位被遣返回國的泰勞,映照不富裕的泰國經濟社會,還是要去打工吧,不管是去日本、瑞…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跨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的新視窗

李子寧 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一 「第二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除以「遷徙故事」作為主題外,也另外選擇了參展的十三部影片組成「新視窗」的單元。這十三部影片,雖各有不同的主題,展現不同的風格,內容也跨越不同的區域文化,從臺灣、中國、加拿大、印尼、衣索匹亞、到澳洲、新幾內亞、及所羅門群島,但整體而言,亦不妨視作近兩年來國際民族誌影片風貌的一個集合,一個跨入二十一世紀後的世界觀點。許多在人類二十世紀後半開始浮現的議題或問題,如電子媒體、族群認同、同性戀、千禧年乃至臺灣的九二一地震等,在這些影片中都直接或間接地觸及,同時透過這些影片所呈現的生動而獨特的事例,更使這些議題在時空上獲得了更寬廣的關照。 二 對臺灣而言,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可以說是世紀末最大的震撼。九二一不只是一場慘痛的天災,災後之重建更對臺灣社會與心靈形成重大的考驗。李靖惠的《森林之夢》所描述的就是一個九二一地震之後重建校園的故事。南投縣鹿谷鄉內湖國小在九二一之後面臨無法原地重建校園的困境,全校師生與熱心…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隨民族誌影片遷徙

胡台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躺徉在太平洋懷抱中的台灣島近年並不安穩。經歷1999年921的大地震撼動,2001年9月中旬的娜莉颱風又為台北市帶來200年來罕見的大水患。我們兢兢業業籌備的第一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就在大水剛過、捷運癱瘓、許多街道仍滿目瘡夷的9月21日登場。原來預定的放映場地(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與設在民族學研究所的影展辦公室都成了水電不通的災區,工作人員倉皇中打包遷徙到師大學人招待所。幸好洽得真善美戲院同意,迅速地將影展轉移到該地舉行。12位外賓皆如期到達,大批觀眾熱情湧入,參與了一個災變中誕生的影展。國際視覺人類學會會長洛夫‧胡斯曼(Rolf Husmann)與導演吉兒‧丹尼爾(Jill Daniels)返國後合寫了一篇文章,刊登於2002年4月出刊的今日人類學(Anthropology Today)雜誌。他們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標題:「關於夢魘、漫遊、與奇蹟:第一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評介」(”Of Nightmares, Odysseys and Miracles:A Revie…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在光的周圍畫影像經驗移動、經驗Jean Rouch的三部影片

林文玲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第二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所規劃的導演專題之一將介紹法國的Jean Rouch導演。Jean Rouch是當今極富盛名的紀錄片導演,也是名聞世界的法國巴黎人類博物館(Musee de l’Homme)國際民族誌影展(Bilan Du Film Ethnographique)的創始人。他於1950年代起開展的「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類型,對紀錄片界的影響迄今不墜。本次影展為配合「遷徙故事」的主題,將介紹Jean Rouch拍攝於五零、六零年代廣為人知的系列影片,其中大部分皆是關於遷徙的精彩作品,有些影片甚至十年後才剪接完成。本次影展特別邀請其中三部作品,它們分別是《癲狂仙師》(Les Maitres Fous,1953-1954)、《非洲虎》(Jaguar,1954-1967)與《我是黑人》(Moi, Un Noir,1959)。 Jean Rouch在三部影片中探討西非當時因殖民的歷史因素、港口城市的興起,經濟、就業等誘因造成人…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天上桃源 地上人間──觀看中國少數民族的四種影像觀點

何撒娜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如果要說到台灣人對中國少數民族影像的啟蒙,「大陸尋奇」一系列的影集,該是我們共同的經典記憶吧!在每一集節目中,電視螢光幕上顯現出一個又一個族群的「奇風異俗」:華麗的民族服飾、獨特的風味食物、奇異陌生的各種習俗、純樸而友善、看到鏡頭時笑容靦腆的居民,以及製作單位不斷地強調要來到這個地方是多麼地遙遠且艱困不易……。於是,我們對於中國的少數民族,或多或少有了像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樣的想像,想像有個地方,民風純樸善良、生活自給自足,且大概「不知有漢,遑論魏晉」。這樣的浪漫思維至今仍延續在一些出版品或是大眾媒體上,人們在觀看這類的影像或敘述時,其實常是在追尋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在精神或肉體上,暫時地脫離我們所處的這個忙碌擾嚷、充滿悲歡離合的人世間。但是,除了這種對少數民族浪漫式的期待外,我們還可以有些什麼樣的觀點呢? 在即將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影像民族誌影展中,共有四部關於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精彩影片,分別是《鄂倫春族》、《傳習館春秋》、《學生村》、以及外語片《從鴉片到菊花》(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