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超越偏見,打開新視界

聞天祥 「第一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以「島嶼聯線」作為主題,規劃了回顧的與最新的作品、國內的與海外的創作「新視窗」這個單元則無關島嶼,卻像一盤捨不得遺漏的珍寶。整體而言,它是個小型的「電影大觀」,從西藏、雲南、柬埔寨、印度、一路拉到荷蘭與馬其頓分別來看,每部影片又個別展現自己的獨特神采。 譬如長期紀錄西藏的兩位紀錄片工作者季丹和沙青,這次有《老人們》參展。喜歡紀錄片的觀眾對他們應該不陌生,與《老人們》同一年完成的《貢布的幸福生活》,曾經入圍「2000台北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的錄影帶競賽單元。兩人自1994年起就在西藏日喀則生活與拍片。乍看之下,《老人們》的焦點比《貢布的幸福生活》渙散,雖然紀錄的是一個由老人為主體的宗教團體「瑪尼會」,但導演不使用任何字幕或旁白介紹他們及其事蹟,而是跟著老人的悠閒步調,紀錄他們聚會、誦經、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面對惡靈

「面對惡靈」的背後:蘭嶼島上的紀錄片工作者 陳亮丰本文刊登於九十年九月十日之聯合報我永遠記得1999年飛魚來的季節,五月,寧靜的蘭嶼島,難忘的露天部落電影院。 我是一個紀錄片工作者,除了拍攝紀錄片之外,我所工作的「全景傳播基金會」,花了很多力氣幫助想要學習拍攝紀錄片的民眾,拿起輕便的半專業攝影機,拍攝他們身邊關心的事物。我們從1998年起,不定時到蘭嶼去為一群蘭嶼達悟族朋友上課,或他們存錢來台灣參加我們的紀錄片研習。雖然沒錢沒攝影機,他們倒也互助地在生活裡拍攝了一些影像。隔年,他們決定要在島上的飛魚季節,巡迴幾個部落,在星光下海浪聲中,架起大型布幕,自己選映紀錄片給部落的人看。他們給這個活動取了一個名字,叫做「部落電影院」。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不一樣的蘭嶼

李子寧 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理事 從臺灣看蘭嶼,感覺總是遙遠而陌生的。雖然它實際上只距離臺灣本島約四十海浬,但是四十浬的海域卻區隔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處在不斷變化的動態現在,一個居於記憶邊緣的靜態過去,似乎只有每年夏季的颱風才肯一視同仁地先造訪蘭嶼再光顧臺灣。 蘭嶼島上的原住民族,他們自稱為「達悟」。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們是「雅美族」,──一個在二十世紀初日本人來到蘭嶼後為他們所取的一個集體稱謂。多年來,多虧了許多人類學家的努力,我們開始接受了「雅美人」作為一個「樂天知命」民族的形象:他們獨居小島,與世無爭;不會像臺灣的「生蕃」一樣獵取人頭,卻善於製作造形均衡、裝飾優美的拼板漁舟下海捕飛魚。平時男子穿著簡單的「丁字褲」,在飛魚祭典、新屋及新船落成禮,或是政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瘋狂影像詩人──丹尼斯‧歐魯克

陳怡菁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節目總策劃,三三影像工作室負責人 「謝謝妳的生日賀詞,妳母親和我也許是同一星座……但是生於1954年──雞年──,又逢日本軍隊投降的前一天來到人間,屬獅子座。我並不覺得年輕(但卻感到十分幸運!)……」 在跟丹尼斯為影展繁瑣的信件往來中,有一天收到他的來信。直接、坦率、略帶自我批判的道出他出生的時代背景。看著那封頗有個性及專業的回信。信中亦列出十項影展單位跟他之間該確認及注意之事項。)我靜靜的閱讀這封「丹尼斯風格」的電子郵件,於是《呼喚鯊魚的人》,《浩劫餘生》,《食人之旅》的影像片段,快速閃進我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從薩摩亞到巴里島談瑪格麗特.米德民族誌電影的理論表現

馬騰嶽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生 2001年9月台灣首次舉辦的國際民族誌影展,主辦者挑選了民族誌電影先驅──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與她的夫婿桂葛瑞.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三部作品──《巴里島神靈之舞》 (Trance and Dance in Bali/1952)、《卡巴的童年》 (Kaba’s First Years/1952)、《童年競爭》 (Childhood Rivalry in Bali and New Guinea/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