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一個「叛徒」的死前歲月》與《在惴惴不安中面對》

在衝突頻繁的地域從事紀錄工作,穿梭於涇渭分明的仇恨中,如何既忠實呈現其高度政治化的面貌、卻不落入二元觀點的陳腔濫調,始終是說故事者的一大挑戰。自1940年代起算,衝突已70多年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吸引了無數帶有問題意識的紀錄者,也使許多有心挑戰傳統論述的人們受傷離去。「兩面不討好」「裡外不是人」是許多記者朋友私下透露的心聲,我亦曾覺得,《耶路撒冷的移居者》作者、前BBC記者利皮卡・佩拉漢(Lipika Pelham)引述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Amos Oz)所言「耶路撒冷是位性愛成癮的老嫗,不斷壓榨一位又一位情人,至死方休,而後一個哈欠便將對方從自己身上抖落」,很適合描繪這塊令我魂牽夢縈、心情複雜的土地。佩拉漢最後也離開了以巴。 在第十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看見主權:到底是誰的土地?」單元中,兩部拍攝於這塊土地的紀錄片,故事都圍繞著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境內的以色列屯墾區(settlement)進行,但都在記錄與介入之間,選擇了令人坐立難安的方式,挑戰真相與想像的界線。…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艾諾特的方舟》

真的不是此次影展的刻意選片,畢竟片單大致底定的時候,那時候誰會知道香港會發生反送中運動,也沒有人知道亞馬遜森林的大火新聞蔓延全球,所以也不會有人能夠預測到台灣會與吉里巴斯斷交,而就這麼剛好,選中了一片吉里巴斯的片子。 其中片名的「艾諾特」指的是吉里巴斯前總理湯安諾(Anote Tong),而方舟的意思,是只片中在討論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吉里巴斯現在所面對土地流失的困境時,所提出的科技狂想,是與日本開發的海底國家,只需蓋兩座便可容納整個吉里巴斯人口,當然這樣的狂想在實行上以及國家預算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可以看到湯安諾不斷到國際場合中倡議關於氣候變遷的議題,他或許早已經預示到國土即將消逝吧,畢竟在科學上的共識,吉里巴斯極大可能在這個世紀將被淹沒。 不過這部片並非湯安諾個人傳記紀錄片,雖然很大的程度都有在鋪陳湯安諾是一個勤政愛民,不會因為自己是總統就跟人民有著菁英的距離,他同樣在傳統家屋和涼台上身著輕便衣物與人輕鬆交談,或者親自下海抓魚等等,但我不能否認這樣的形象是否有刻意為之,但至少在氣候變遷的議題裡,可以看到他不斷走訪…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來自密克羅尼西亞的美軍》

在1986年時,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與美國簽訂的《自由聯合協定》正式生效,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獲雖有內政、外交自主權,但對海洋、國防等控制權是在美國方,因此雖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對於美國仍是外國,但是島民卻能夠加入美國軍方,這也就是本片的背景,進而帶出這些島民服膺於大國的經濟援助下,究竟現況如何。 早在簽訂前一年,知名的大洋洲學者艾培利.浩鷗法(Epeli Hau’ofa)便在紐澳對於島國不斷進行「金援」背後,可能並不是幫助大洋洲島國達成自給自足為目的,如同與美國簽訂協定時對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承諾一樣,浩鷗法認為反而成為了一個「必要的規訓整合機制」,而島上特權階級的興起,終將造成底層島民不斷在政經地位的持續沉淪,對於那些非具經濟效益的文化活動都會逐漸消逝,這樣的隱憂出現在片中一名牧師的煩惱之中。 雖然說片子主要是談從軍於美國軍隊的島民,在面對生離死別時,如何在族群認同以及進入美軍的集體性認同中的矛盾找到出路,另外還有論及到美國在協定裏的承諾是否積極,就像片中所提到的,雖然協定說可以入伍享受福利,但是卻沒有論及退伍後的任何照…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Mainay.男人》與《巴拉冠誓約》

聽過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桑布伊的歌聲嗎?被他古樸又充滿力量之嗓音震撼的同時,是否好奇為何他年輕的軀體裡會住著如此「古老的靈魂」?那麼去看Uki Bauki導演的天.地.人首部曲《Mainay.男人》,我想你應該可以得到解答。     在部落當一個很努力的年輕人,會互相合作會團結的;在當獵人的時     候當一個很棒的獵人,很有智慧很勇敢的獵人;然後一直到老,當一     個很有態度很有智慧的長老。沒有很難啦,但是對啊,就是這樣而已     ……我也一直在學習。 紀錄片一開始,桑布伊,這位卡大地布部落巴拉冠青年會所的前前前前任青年會會長,緩緩地說出了他心目中的巴拉冠制度。不過,桑布伊只是《Mainay.男人》裡眾多現身的前會長們之一,透過這部影片,Uk…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梅拉塔母親的解殖電影》

今年四月,紐西蘭電影界失去了一位傳奇人物:毛利演員Anzac Wallace(1943-2019)。Wallace年輕時誤入歧途,從竊盜開始幹起,最後因搶劫案入獄,三十歲才被放出來,之後因飾演紐西蘭電影《復仇》(Utu,1983)的主角而舉世聞名。《復仇》一直都有紐西蘭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雅號,揭開了1870年英國殖民政府的軍隊、前來開墾的平民、還有在軍中擔任嚮導的毛利人與族人之間衝突與血仇的黑暗歷史,對80年代宣稱族群和諧的紐西蘭社會是很大的衝擊。如此大格局的電影,為何會找一位過去從來沒有電影拍攝經驗的素人Wallace擔當主角的大任呢?出獄後,Wallace在奧克蘭Mangere大橋興建工地工作,1978年在他的領導下,建橋工人因不合理的遣散發動抗爭,是紐西蘭工人運動史上重大的事件。這整個事件被當時一位紐西蘭新銳導演捕捉下來,製作成《橋:一個紛爭中的人的故事》(The Bridge – A Story of Men in Dispute,1982)這部紀錄片,並找來Wallace擔任旁白。他在抗爭中不妥協的立場與紀錄片中沈穩的聲音,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