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阿力伯的菸田

洪馨蘭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

本片在啟幕時即丟出了一個重大試煉的到來。對臺灣的原料菸葉耕作戶來說,政府在2002年加入WTO,改變了原料菸葉的「性質」,從保障契約作物變成一般作物,管理單位也從財政部變成農委會,全臺唯一的收購單位則是臺灣菸酒公司。在嚴苛的成本與利潤考量下,臺產菸葉的產地面積急速縮減。導演曾宏智以其記者的嗅覺與敏銳度,紀錄了末代菸農面對變遷的心情。

雖然如此,全片並不煽情,溫和地透過阿力伯夫婦一季菸田的農作與日常生活,娓娓道來他們與菸田及原料菸葉種植之間的交織愛恨,讓菸草這項高勞力作物本身的辛酸,透過畫面緩緩地地按著種植工序,安安靜靜地推衍故事而下。

菸草,本身就是一種高試煉的農務。它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開始成為臺灣統治者作為財政收益的壟斷作物,我們可以從影片中菸農們極度地呵護每片菸葉看得出來。為了防蟲蛀、為了增加土地肥沃力,更為了將養分集中到特定的葉片上,農人們將自己暴露在農藥化肥所「灌溉」的菸田裡,每道工序都充滿著緊張的節奏與壓力。等待的就是薰烤後變成金黃色的菸葉,是美濃人讓子弟學費無虞的「綠色黃金」。

當我們進入片中全數採客方言的語境時,可以配合著民族誌的材料來理解更多的背景。美濃,是全臺灣菸草種植面積最大的一個鄉鎮,佔全臺灣總菸田面積的五分之一,而就菸農戶數來說,臺灣每四戶菸農中,就有一戶是落籍美濃的客家人。像片中主角阿力伯就是美濃菸農隊伍中的精湛隊員,對菸葉種植的忠誠度,即便阿力伯母對菸業百般埋怨,卻還是戮力地守著菸田即可看到。

導演在片中不斷訴說著菸葉種植的耗費的勞心勞力,在全片中段亦可見得菸農如何動員親友,以十六人為一班的工作小組,共同完成各戶的採菸程序,當地人稱此為「交工」,也就是換工。雖然導演並未刻意點出交工文化對當地的影響,但我們參考民族誌亦可以瞭解到,美濃正因菸草的大範圍交工,數十年來對於當地血緣、姻親與地緣等人際聯帶,起了增強的作用;另一方面,臺灣專賣菸草採取家戶與政府簽約的責任制度,也間接地強化了家庭內部的垂直分工,讓家戶長的權威加重,在1960-70年代菸作極盛時期,造成菸農家庭延遲分家的特殊情形。

為什麼美濃會有那麼多人投入種菸?這是我們閱聽這部紀錄片時可以補充理解的背景──正是美濃有太多人投入這項種作,才使得加入WTO對美濃的菸草產業產生巨大影響。人類學者提出一項研究指出,美濃會成為臺灣的「菸葉王國」,除了它本身在氣候地理擁有相對高溫適合菸葉成長的正向條件,另一方面美濃由於地理封閉、較晚受都市化影響,加上其作為密集的客家住地,把客家人勤省文化中的交工精神發揮地淋漓盡致,所以減緩了因工業化後集體工資上漲的成本壓力,使得對於菸作本身的負面力量減少,菸農繼續投入的意願相對較大。

就是因為曾經用盡心力呵護這項種作,遵照政府公賣法中密密麻麻的相關種植與上繳規定,菸農面對被「資遣」或宣布臺灣菸葉種植「安樂死」的命運,那種無奈貫穿了全片的氛圍。不知道臺產菸葉是否還有「重生」的機會?誰還要投入辛苦的農業?本片導演用紀錄臺灣最後一代菸農的角度,突出臺灣農民、農業與農村的問題,也同時隱喻著傳統客家小農面對未來的徬徨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