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阿希克:最後的遊吟

王廷宇

悲傷、悽涼、衝突、無力、沮喪與挫折,坦然地面對這些情感,推動了阿希克(Ashiq)進行吟唱的動機,也造就了讓聽眾潸然淚下的動人樂音。這是花費數年時間拍攝、製作的《阿希克:最後的遊吟》一片,希望記錄下來呈現給觀眾的,關於一群伊斯蘭蘇菲宗教吟唱者的情感與掙扎。阿希克指的是位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一帶,隸屬伊斯蘭教蘇菲教派的吟唱者,他們和其他地區蘇菲教派的吟唱者一樣,都是透過歌唱或聆聽音樂來達到崇敬阿拉的目的。換句話說,吟唱和聆聽就是他們的宗教儀式,不管是吟唱或是聆聽時深受感動而潸然淚下,就是他們宗教情感最熱切的表達方式。除了在家中、朋友聚會或有其他觀眾在的場合表演以外,作為阿希克的吟唱者們還會自己形成一個團體,定期聚會並一起吟唱。同時,阿希克的身分無法帶來固定的收入,所以他們會各自選擇不同的職業來養活自己。有的人會當理髮師、商人,有的人甚至成為乞丐,沿街吟唱乞討。這樣原先就存在於社會中的壓迫和無力感,在加入了都市化和現代化帶來的衝突後,使得阿希克的吟唱更加的悲傷,而吟唱中的挫折與無力感也更為強烈。

阿希克也不是專屬於男人的身分,女性也可以成為阿希克,在私下的場合和男性的阿希克一起吟唱。但在阿希克的儀式聚會時,則是男女分開進行的。在片中,我們可以輕易地觀察到阿希克生活的處境大多不是中上階層,他們與城市的高樓建築、摩天輪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阿希克吟唱的歌詞除了贊頌阿拉以外,吟唱的主題大多圍繞著無力反抗命運,祈求來世解脫,或是其他世事皆可拋只求榮耀阿拉的祈禱。這樣的歌詞(或祈禱)加上時而悲傷時而奔放的旋律,往往會使聽眾甚至是表演者自己潸然淚下。而表演者一旦開始吟唱,手中的樂器開始響起,表演者幾乎都會馬上進入那種恍惚的狀態,有些觀眾也會按捺不住而開始手舞足蹈。其中有些歌詞(禱詞)悲傷蒼涼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如阿拉用一滴水創造人類,有些成為貴族,有些則是乞丐,但我們透過受苦來榮耀阿拉,到了死亡時,一切都會是平等的,因為人總難逃一死。我們都知道藍調音樂是表達美國黑人受壓迫、生活條件不佳的社會處境的一種音樂形式,通常會以諷刺的方式來抒發情感,也經常會以基督教的祈禱作為主要的修辭手段。藍調作為美國文化重要的一種音樂形式,它也直接影響了爵士樂的產生。阿希克相較於藍調與爵士樂,它們都有表達受到壓迫、無力改變現狀的沮喪情感,也都熱誠的投入宗教用以疏解生活的挫折。但是阿希克少了藍調的諷刺與爵士樂的任意而為,它多了一些表演上的規範與看破紅塵的悲涼,彷彿是在說:看吧!無論好壞,這就是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