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對岸異鄉人

邱韻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經歷了阻隔許久的各自發展以及長期的冷戰對峙,台灣與中國從1980年代起展開民間交流,三十年來日益密切的經貿觀光往來看似讓兩岸實質的距離日益縮短,但內在的疏離與不信任感是否也隨之漸漸消減?「對岸異鄉人」這部紀錄片從小人物的故事與觀點出發,帶領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

導演在兩岸各選擇了一位主角,分別代表了一般耳熟能詳,最早跨越海峽的先鋒部隊──「台商」和「大陸新娘」,細膩地描繪他們從此岸踏上彼岸所經歷的種種過程與心情的衝撞。老柯,一個在台灣經商失敗的生意人,到大陸擔任台幹,想要東山再起;麗麗,一個來自安徽鄉下的年輕女子,透過網路認識了台灣老公,落腳在嘉義,期盼建立幸福的家庭。

熟悉卻又陌生的對岸,在許多時刻,比真正全然陌生的異鄉更令人迷惘也更容易受挫。片名中的「異鄉人」清楚傳達了導演想要呈現的主旋律:「他們懷抱著浪漫的個人夢想或現實的經濟動機跨海而來,卻仿如進入一個久聞其名卻不知其實的陌生國度……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就像兩岸的距離一樣,有時很近,有時好遠。」

異鄉人的意象在老柯身上特別鮮明,鏡頭裡的他大半總是孤單一人,不是在街上疾走就是坐在駕駛座上駛向茫然的未知,即使置身於和他人有所互動的場景中,也總感覺與身旁的氛圍格格不入。老柯常常以看不慣的口吻批評中國大陸的種種不是,如「封閉的社會」、看都不想看的「低能」電視節目等等,而他最喜歡最能放鬆的所在,是與周遭雜亂環境截然不同,感覺像置身於台北高樓地景般的高級白領公寓單人房。但隨後工作不順的他,不得不搬離住處寄住在朋友的公司,再也無法把自己安全隱身在公寓或轎車裡。片末神情越來越抑鬱的老柯,如其台商朋友坦言,幾乎已經無異於許多因事業不成功而面臨種種問題,最終流浪在大陸不敢回台灣的所謂「台流」。

相對於老柯的陰鬱,嫁到台灣的麗麗雖然一樣有著「異鄉人」的困境,必須孤單面對一旦與丈夫或婆家衝突時在台無任何後援的孤寂,但因其主動爽朗的個性,片中與她有關的軸線呈現出較明亮的風貌。站在新港迎媽祖的熱鬧人潮邊拍照,麗麗坦言,從小接受的無神論教育讓她實在難以理解,為何要花這麼多錢辦神的活動,但來了三年之後她慢慢地開始接受,甚至覺得有些感動,感覺新港像是個大家庭,而她自己也是這裡的主人,和大家一起歡迎來訪的客人。

比起文化,兩岸差異更大也更為敏感的自然是政治議題,麗麗看到陳雲林來訪時中國國旗被踩在腳下的電視畫面,覺得很不能忍受,但也直言,「中國要作的好,人家才會承認你」。雖然希望能早日獲得投票權,親身參與「民主」,但她也會就自身的觀察與體會,對丈夫「台灣很民主,什麼都好」的說法提出一針見血的反駁:「再民主農民還是一樣被剝削,一些勞動階級還是一樣被剝削,還是當官的佔有優勢」、「有選舉權不代表就是民主」。

因為能以較開放的心胸和紮實的態度,努力地去重新理解、適應這塊她過去也被灌輸許多錯誤「刻板印象」的土地,比起這部紀錄片中的兩位男主角–老柯與丈夫阿文,麗麗更能持平地去比較進而理解兩岸的政治與文化差異。

人類學強調,我們往往是從觀看他者中理解自身。無論未來是統是獨,台灣與中國之間越來越多元、複雜的互動已是無法回頭的趨勢,在政治、經濟、親情多重的糾葛之中,對岸(the other side)這個特殊的鏡相,也許是彼此一個更能看清以及反省自身獨特性的契機,但前提是,必須有更開闊、願意反思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