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魯笠

邱韻芳
國立暨南大學原鄉發展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專班/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出外的東港人,過年沒回家沒關係,但是迎王的時候,他一定要回來……有人問我說,你們東港人足奇怪,為了迎王,工作都不要,還要花那麼多錢,到底是為了什麼?」

紀錄片一開始,旁白的提問帶出了這樣的主旋律,究竟迎王/燒王船這個名聞全國的儀式對於在地東港人的意義是什麼,而整部片可以說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因此,儘管長達八天七夜的迎王祭典有著非常繁複、細緻的科儀,導演並未著力在此,而是將鏡頭聚焦在這個信仰與當地人的關係之上,並透過對祭典過程中四個關鍵人物的細緻描繪,令觀者深刻地感受到信仰對於在地居民的強大作用力。

在片中四個主要角色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總理祭典事宜的東港東隆宮典務科科長有明伯,以及旅居台北的轎班班頭振勳。有明伯的父親也曾任典務科長一職,從小跟著爸爸到廟裡,而後接下這個職位和拜拜的傳統,2009這一年的迎王遇上了莫拉克風災,有明伯的兒子又在回鄉旅途中意外死亡,但他始終堅毅地守在崗位上,面對颱風帶來的巨大威脅,深信王爺公自然會處理一切的問題。而在台北科技公司工作,旅居台北二十多年的振勳,原本家裡只是期待他接下爸爸的轎班位置,但當兵時媽媽代他「擲杯」,卻被王爺賦予責任更大的「班頭」一職,因此與故鄉產生了更緊密的情感與生命連結。

另外兩位主角──親暱地戲稱東隆宮主神溫王爺為「那個老流氓」的水旺,和說「是王爺要我幫他做事」的貴福叔──也都是轎班的成員,他們都擁有一頂象徵轎班身分的「魯笠」,一戴上即成為王爺的腳力。東港有七角頭轎班,每個角頭代表著一個地域單位,許多老轎班退休之後,會將魯笠傳交給下一代,有些家庭的魯笠甚至傳承百年。因此,「魯笠」代表的不僅是個人與王爺的關連,同時也象徵了世代與地域的傳承。

同時關注到個人與集體的面向,我認為是這部紀錄片最吸引人的所在。莫拉克來襲,讓東港頓時成為災區,而這時離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只剩兩個月。片中呈顯了集體的擔憂,也讓我們看到集體的信心,這個信心正是墊基於東港人對王爺的深厚信仰。風災過後,河川局於海邊進行抽沙工程以期回復被颱風刮走的沙灘,每天都有許多鎮民到海邊來關心進度,希望祭典可以如期舉行;然而,到了祭典要舉行的五天前,又來了兩個颱風在外海盤旋,工程被迫停止且前功盡棄。但即使面臨颱風再度逼近的威脅,祭典籌備工作卻沒有停止的跡象,就如有明伯信心滿滿地說:「時間到沙就會出現,王爺公自己會去處理。」果然,祭典前一天,颱風走到南台灣外海後,奇蹟似地180度大迴轉,回撲剛侵襲過的菲律賓,鎮民盛傳,這是溫王爺與颱風談判的結果。

在如期舉行的盛大燒王船儀式後,紀錄片最末,旁白者淡淡地提到了自己的生命經驗。他的四叔在他五歲時意外去世,因未婚無子,由他來頂替四叔在轎班的身分,當他長大退伍後去轎班會報到,看著主事的把他阿叔的名字劃掉,換上他的名字,這才驚覺,在離開人世之前,自己的名字都將留在轎班名冊上。

超越了個人,也超越了生、死,但又能作用在個人生命中許多真實的瞬間,這就是《魯笠》這部片告訴我的有關「信仰」與「傳統」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