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羅盤經

張鳳英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

《羅盤經》:「草寇」還是「先知」,一位鄉村風水師的自述

《羅盤經》是詩人鬼叔中成為導演鬼叔中後的第四部長篇紀錄片。拍攝《玉扣紙》、《老族譜》、《礱穀紀》的鬼叔中,滿懷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和淡淡的鄉愁,鄉村技能的技術過程是故事的線索,人物關係和個人感情便在技術過程中建構起來。但在《羅盤經》中,鬼叔中的視線第一次專注地放在一個人物身上。子不語怪力亂神,而他的主人公偏偏就從事著與此相關的行業。如何合理地解釋人物身上存在的不合理現象,應該採用什麼態度看待人物?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鬼叔中可以算得上是個人類學家。

該片的主人公老周,50年代生人,福建寧化鄉間以看風水為業的農民,羅盤經正是他的衣食父母,是他所有鄉村聲譽的來源。老周實在是個有趣的人。年輕時吊兒郎當,當生產隊長,卻不管社員下田幹活,自己一個人悠閒地在田埂上拉著二胡。20世紀80年代參加過反動組織「梅花黨」,一幫鄉野漢子歃血為盟,捧出個「皇帝」,有兵馬有組織有產業,象模像樣地想要做大事。這場運動毫無意外地以失敗告終。老周當時被公安機關銬了整整十二天十二夜,勞改十年,至今落下個手抖的毛病。風波過後的老周,才真正開始專心致志地做起了農民和風水師。

影片大量選取老周講述自己做風水見到聽到的奇聞異事,他的人生軌跡在自我講述中逐漸清晰。也許有人會跳出來反問,若老周果真運算靈驗,為何大事不成且晚景淒涼?老周自稱「草寇」,他喜歡講四百年前的「草寇」周蓑衣的故事。明末清初,在閩西鄉村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農民抗租運動,這些抗租組織聲勢浩大,農民組成鄉兵,利用明清政權交替的權力真空,將閩贛邊界的廣大鄉村地區變成政權難以掌控的地帶,老周的先人周蓑衣便是其中一位頭領。這段被官方確切記載的歷史以傳說的方式鮮活的保存在老周心中,他也用參加「暴動」的行為完成了與四百年前的老祖宗的某種呼應。命中註定,風水之輪回變化是他對自己和老祖先未能成事的最終解釋。風水於他,是命,更是「佛債」。老周在年輕時經歷過一次死裡逃生。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天,他正坐在牆角聽著收音機,突然就遭受雷劈不省人事,迷糊間,他感覺到一隻溫柔的手在撫摸他的全身,手到之處,身體便活轉來。當摸到他的手時,老周反手搭上這手,摸到了柔軟的皮膚和長長的指甲,從此他便信了世上確有菩薩。他接受了生活的全部贈予,因為這是自己無法推脫的命運。正因如此,在鏡頭中抖抖顫顫拿著菜刀、酒杯和煙捲的老周,唯獨在拿著羅盤時才顯得那麼篤定。

老周的故事並不好講,略加渲染則顯得其人近妖,深受科學薰陶的現代人特別是都市觀眾看完後往往心生疑竇,老周被批評吹噓浮誇,導演本人的價值取向也變得十分可疑。鬼叔中在幾次放映中就受到觀眾的此類提問。據鬼叔中說,老周這個人物的素材有幾十小時,他不斷推倒重來,最後剪為如今的成品。顯然,「風水決定命運」並不是鬼叔中反復思考之後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本片有大段大段的人物獨白和儀式過程,鬼叔中始終默不作聲地站在鏡頭後,完全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不引導,不評判,不反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願意將他視為一位人類學家,這部影片也因此可以看做是一部人類學紀錄片。

影片有大量看似瑣碎的故事和一次完整的撿骨重葬的儀式過程,兩者不斷交替出現。英國人類學家弗裡德曼曾經有個觀點,認為在風水的邏輯裡,骨骼是世系繼嗣的象徵,是人們與祖先恩惠最有力的聯繫。閩西客家地區從明清盛行至今的撿骨二次葬證明了這個觀點,覓龍察砂、觀水點穴、撿金再葬,正是老周職業生涯最重要的內容,他反復談論穴地的好壞,骨頭的優劣,我們鏡頭中甚至親眼看見了被視為吉利的金色頭骨。對他來說,這些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有「千年之後的村莊,一鄉之祖」。子孫不盡瓜瓞綿綿,一直是中國人最根深蒂固的一種渴望,或許,這個願望對充滿漂泊感的客家人來說更加重要。這一點也延續了鬼叔中的紀錄片中一直以來對「根」的深切關懷。

老周和他所代表的儀式專家在鄉村社會中是特殊的存在。他們是鄉村的智者,有預知天地、溝通神我的能力,這種常人無法掌握的力量往往讓人敬畏甚至恐懼,同時他們又是普通村民,從物質和家庭生活上獲得的幸福感可能還不如常人。如何去看待他們,這個問題非常有趣。以往的歷史中,在西方思想的擠壓下,又經過政治的清掃,鄉村的儀式專家一度是迷信的代名詞。從十九世紀開始,中國的風水觀念開始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他們「科學地」研究中國的風水觀念,希望從中瞭解中國人的宇宙觀。而研究者真正走入到風水的具體層面,從風水的社會文化角度來關注風水在具體鄉村的實踐和關注儀式專家本身,是比較晚近的事。儀式在研究層面與現實層面往往出現一些偏差,鄉村禮生、擇日先生、風水師,鄉村的儀式專家有各種名稱和職能,學者往往糾結在如何區分他們的身份與職能,糾纏於理清他們的師承和流派。當所謂科學的研究者在討論時,任何一個村民都可以表示不屑:根本不是你說的那麼回事!因為在鄉村的現實生活中,做這些區分毫無意義,什麼事該找誰,這件事本身對他們來說毫無困難,就跟喝水吃飯一樣自然明瞭。我相信,儀式和儀式專家在近年的「復興」,絕不是「封建迷信」論結束之後的反彈,而是對延續百年不曾斷絕的鄉村社會「禮」的強調。「禮失求諸野」,鬼叔中用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一個極好的實例。

鬼叔中堅持在字幕中使用客家方言,此舉雖然增加了非本土觀眾的觀影難度,但原滋原味的表達有時恰恰更能直指人心。「張果老兩萬七千歲,終歸濕土,廣成子一千五百年,今在何方。彭祖壽高八百,嗟呼不滿一千,顏回四八身亡,如何竟歸落土。且如孔夫子,天下文章之祖,也遭困厄,我佛釋迦牟尼,丈八金身入涅槃」,「水破天星,沒用了。沖水坑,土神不肯,碗般,幫你破掉。得不到,享不到。」前者古雅,後者直白,這種錯落有致的語言表達,讓影片呈現出古樸淳厚的風貌,也跟鬼叔中的詩一樣,充滿著來自土壤的智慧和不安。

老周的故事在80分鐘左右已經結束,之後是一場喪禮的記錄。我曾笑稱鬼叔中在本片中夾帶大量私貨,比如爺爺的故事,又比如結尾處將近20分鐘的外婆的喪禮。很多人覺得它破壞了影片本身的結構。然而仔細看,也許它更好地解釋了導演的企圖。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時間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生死的關係,鬼叔中想問的問題太多,多得我完全不相信他能在這部片子中找到全部答案。但他雖然野心勃勃卻並非急不可耐,整部影片節奏舒緩,不詭譎甚至沒有煙火氣,淡然地講著故事,好像並不認真地希望得到一切問題的答案。點綴片中的自然景觀和動物的畫面有寓言般的韻味。天高雲青,螻蟻忙碌,人的一生在自然和時間面前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正如影片中兩個村野老夫的笑談,忽忽然一輩子就過去了七十多年,人生在世如做客般,又如禾苗般,時候到了就該收了。

說到底,導演鬼叔中依然還是那個固執的寫詩的傢伙。

看《羅盤經》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