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移動是故事的開始與結束──200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遷徙故事-國外篇」影片評介

王嵩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副研究員

轉載自文化視窗2003年9月號(第55期)

移動與遷徙有無數的理由。或因追逐工作、或因結婚成親、或因連天兵燹,或僅僅是因為流浪。移動與遷徙不止於單向的、或固定型態的。人的移動與遷徙有永不回頭的斷然,有近鄉情怯的歸來,也有藕斷絲連的來回。人生許多故事的肇始與結束,都因移動與遷徙開展各種可能。

人們外出工作,可以有多少收穫?是不是可以全身而退、平安回家?其實是不可預期的。臺灣是泰國貧窮地區人民嚮往的工作地點,目前泰國籍勞工高達十五萬餘人。泰勞來臺打工的美夢即使能夠達成,卻往往要付出許多代價。李道明的影片《離鄉背井去打工》,紀錄一九九八年桃園大溪「擎揚電子公司」倒閉關廠後,失去工作的五位泰勞參與失業勞工自救抗爭的經過。由於外籍勞工是靠借錢付高額仲介費才能來臺工作,「擎揚電子公司」積欠他們薪資與每月代為扣繳之儲蓄金,他們的生活頓時陷入窘境。有沒有追討到公道,不是影片的主旨。三位被遣返回國的泰勞,映照不富裕的泰國經濟社會,還是要去打工吧,不管是去日本、瑞士,還是再去臺灣。

臺灣的島內移民、工作與家園的營造,說的是不同的故事。祖居地在東部的阿美人來到希望無窮的臺北,成家立業是一個單純的期盼。他們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灰色地帶,汐止新臺五線和北二高交會處,建立的家園稱為「花東新村」。無水、無電、無礙,但希望生活有一點美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曹文傑的《想要有個家:城市邊緣部落》短片,沉重的呈現,幾年過去了,「花東新村」的阿美人夢想依舊遙遠,又再度被迫搬遷。家在小小畫家畫在紙上,虛幻的成分多過於真實。阿美人在離鄉幾百里的土地上,親子就著卡拉OK,字正腔圓的唱著閩南語歌。單車輪轉,年輕人說:「……不會講山地話,也不會跳舞,也不會做那種糯米……,所以保不住了。反正無所謂嘛!」

失去文化母體的族群,移動變化的認同困境,也並不只阿美原住民。百餘年前大陳人的祖先,逐著黃魚之浪跡、從浙江沿海遷徙到大陳島。由於戰爭,四十餘年前,萬餘名大陳人來到臺灣成為反共義士、被稱為「大陳義胞」。由於追求更好的生活,三十餘年前,部分大陳人偷渡到美國,成為餐廳的主廚。馬躍.比吼的《來去大陳》長片,描述不斷離鄉他去的大陳人的故事。當兩岸對峙情形稍戢,幾個大陳人的渡海、溯江、回鄉之行,沒有當年的義憤倉皇、僅餘歷歷回憶如繪;而江山依稀、島目全非,祖墳不見蹤跡。大陳人的過去有點斷簡殘篇了。大陳人來去三地,雖然飲食相聚、牌局邀約、婚禮新人依舊跪拜磕頭,新一代的大陳人繩繩繼繼,大洋兩地的認同形式終將不同。不斷的遷往異域的大陳人,如新嫁娘,陷入他者之境,開始新的旅程。

腦性痲痺患者黃乃輝,一個成就企圖強旺、在臺灣小有名氣的人,娶了比他少二十歲的柬埔寨新娘強娜威。為什麼娶妻?又為什麼嫁夫?蔡崇隆《我的強娜威》紀錄片,描繪異國婚配不是尋常事件,脆弱的婚姻關係潛藏著多重的危機。強娜威一心幫助貧窮的柬埔寨娘家,黃乃輝想要保護自己的家,不免對丈母娘懷有敵意。一趟柬埔寨之旅,再加上丈母娘來臺兩個月,兩人不掩飾的衝突,架構這部紀錄片的戲劇張力。黃乃輝與強娜威,一個腦性痲痺患者、一個外國人,爭執語言流利、強烈而精準。當強娜威用中文說:「如果我不窮,為什麼要嫁你?」時,完全沒有台詞的丈母娘在想些什麼呢?在這樁跨國婚姻中,我們看到許多婚姻平凡的真相。而性別、年齡、文化、工作、城鄉、貧富,雖非不可克服、卻是不容易跨越的鴻溝,導致不同型態的爭端。

賀照緹的《縣道184之東:交工樂隊菸樓唱歌》,是臺灣第一部抗爭音樂紀錄片,紀錄樂隊在屏東美濃菸樓中錄音的情形。客家鄉音與傳統樂曲的變奏,親切的刻劃樂隊成員在家鄉的生活與工作,紀錄在國內獲獎與遠颺布拉格、比利時、巴黎的文化成就。縣道一八四之東的美濃山下,現實情境一幕幕上演:平實如菸葉種植的勞動力交換(交工);激烈像水庫抗爭、爆發「好山好水留子孫、好男好女反水庫」的怒吼;漂泊如外籍新娘重新識字,集體以客家話吟唱「天皇皇地皇皇、無邊無際太平洋」、「日久他鄉是故鄉」的遠嫁心境。載譽歸國的交工樂隊,循著縣道一八四,依照傳統禮節,到「伯公(土地公)」前上香。不動的美濃山,是青年離去與遷回指標。流動的文化想像,緊貼年輕的呼吸,開啟新生命的律動。

不動的土地承載著人們無邊的需求,人來了、又走了。陳榮顯的《看山的人:芎蕉坑之歌》,如美濃生命力強旺的年輕人隱形了,故事由老人到鎮上拿信開始,描寫苗栗縣芎蕉坑的客家老人們,終生在這個已有數百年移民歷史的美麗山城中活動。而年輕人早已陸陸續續向都市靠攏。芎蕉坑寂寂寥寥,從過去百餘戶人家,到目前僅存二十戶。隨著老成凋謝,家戶數目持續的減少。與萬年芎蕉坑一起終老的老人家,七十餘歲算是年輕,九十歲的蕃薯伯母也不嫌老,還能走動坡地、矯健彎腰除草、甚至餵養百來隻雞。照顧著山的人,勞動工作、清簡飲食、四時祭祀、串串門子、回憶過去。

芎蕉坑之歌,看山的老人唱的是不得不然的澹然。然而老人依舊懷有想像的。吳米森的《E.T.月球學園》,表達生活平淡的外省籍朱老先生,在移居地臺北認識了「長江一號」後,生命增添了活力,鄉愁也有了新的詮釋。朱老先生花錢拜師、學習臺語,為了能上市場買菜,也為了能唱一曲名歌「一隻小雨傘」。大隱於市的「長江一號」,是朱老先生連接前半生過去的巫術力量;有爭議的「長江一號」,在日常生活中佔了一席之地,甚至是彩券中獎的希望。朱老先生照顧生病的老伴、善盡 husband’s duty,穿插撲朔迷離的變裝、家國認同、川島芳子身世、諜對諜等與情報事業有關的人事物,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故事的社會建構,講的正是人生移動與遷徙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