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這裡沒有血黃金

李宜澤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非洲貝寧共和國的Perma金礦區,有人在這裡找到夢想,有人慢慢發現他們在裡面什麼都找不到。有人努力地挖掘致富,有人在過程中死亡。不過大家都說,這裡無人死去。」

這是「這裡沒有血黃金」(Nobody Dies Here)在坎城影展參賽資料中影片簡介的文字段落;我們已經從中讀到曖昧不明又不願放棄的矛盾心態。這部影片可以說是現代礦工的自我論述—在礦坑中尋找希望,在礦坑外面對失望。人類學者Michael Taussig在他的經典民族誌作品「南美的惡魔與商品拜物教」一書裡,就討論在莊園和礦坑裡工作的無產農民工,會以祈求傳統宗教裡的惡魔給予財富,甚至簽訂契約;對礦工而言,惡魔才是礦石與財富的真正主人,也是資本主義與礦坑裡非人生活的真實象徵。在這部紀錄片裡面,我們也看到在金礦致富對於農民的「致命吸引力」:許多人賣掉田地,離開農耕工作,為的是來到Perma礦區尋找自己的幸運之神。但他們必須要在城鎮裡購買食物養活老小,甚至最後無法回到自己的田園而流離。這是資本主義惡魔的呼喚,是現代物慾之神的迷魅。

一位農人以為挖礦很簡單,但是不簡單。一家人在這裡挖了十二米, 礦坑被地下水淹沒就要重來一次,要買泵浦,負責自己的生活開銷,還要跟其他人爭奪地盤。不知不覺三年過去了,沒辦法回到原來的農地上, 困在Perma這個地方。另一個礦工原來跟三個家族兄弟一起挖礦,一次坑洞裡的土石崩落意外,三個兄弟就這麼被埋在坑裡。地下水一噴發,礦坑裡工作的二十個人在水底拼命試著逃出,最後只有兩人生還。這些是不是聽來很熟悉的故事?台灣也曾經產金礦煤礦,礦坑意外我們曾經不陌生,但是地球上的其他地方,這樣的生產故事仍然繼續著。人仍然以非人的方式生活著,仍然以生命和礦坑裡的魔鬼交易。

礦區充斥著穿著父親留下衣服的小孩。原來礦區禁止童工參與挖掘,但是家人發生意外,尋求資源的生命與貪婪繼續冒險故事,小孩如今取代了原來青壯年的第一代礦工。問問礦區的「管理員」,這些危險與災難是否能夠改善?兩位坐在辦公室沙發上的管理階層認真的回應:「如果過度操作,什麼事情不危險?吃東西,喝水,都會危險。礦區裡有人死亡,是上帝造成的,不是我們。」無言的鏡頭回到下雨的礦區,生命無法與礦區裡過度的意外以及冷漠的官僚爭辯,但是帶著期待與希望的流浪工人,仍然前仆後繼地來到這裡。摩托車,新房子,比家鄉更大的田地,都在深沈炙熱空洞的礦坑裡,在抵達這些夢境之前,你必須跟礦坑裡的惡魔交易,你要試試你的運氣。

看《這裡沒有血黃金》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