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童奴

海地童奴

因為貧窮,海地約有250,000個農村孩童被父母送離家庭,在家境僅稍微好的城市人家寄居(富有的人雇用的是成年僕人),做各種超出其體力所能負荷的工作。

年幼的孩子們遠離父母親人,住進了城裡的「阿姨」、「嬤嬤」家,每天從早到晚不停的工作,稚幼的雙手得洗衣服、擦地板、洗碗碟、打掃庭院、照料小孩,忙碌的奴役生活讓他們根本無暇思鄉,只是睜大疲憊而無神的雙眼幽幽地問:生命怎麼這麼苦?

專家學者開始針對這種存在現代社會的奴隸現象提出意見,有些善良的「阿姨」也開始讓小奴工在工作之餘到學校上課,但是貧窮的農村問題一天不解決,海地童奴現象便不可能有所改善。而對這群可憐的孩子而言,或許只希望這樣的生活能有改變的一天。

透過攝影機的忠實記錄,影片呈現了多位小奴工的無奈心聲,並在奴工父母、僱用者、以及社工人士的追訪中,看見了整個社會的無力與悲哀。這是第一部揭露此現象的紀錄片。

鹽泉島

鹽泉島抗爭紀事

一切都是因為錢的緣故。

資本家想賺錢,於是鹽泉島上滿山遍野的天然林木成了開採不完的金山銀礦,可以為他賺進無數個一百萬;政府單位得尊重錢,於是經濟自由、一切合法的規範讓它無力調停雙方的對峙;環保人士沒有錢,於是再雄辯滔滔的大學教授也只能以肉身抵抗一輛輛巨無霸貨車,消極地為濫伐的原野立上哀悼自然生靈的十字架。

只是,這青蔥蒼鬱的原始叢林、蘊含豐富生命的自然生態、依山傍海的小島美景,又怎麼能被量化、數值化呢?一位世代居住於鹽泉島的抗議民眾百思不解,他實在不了解怎麼有人可以將這些無價的珍寶看成「$」。抗議持續進行,可是再怎麼大規模的抗議似乎都無法抵禦資本主義的進攻,於是他們只有大力募款,用錢買回這片林野,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

影片忠實地記錄了鹽泉島上的環保抗爭過程,也讓我們看見:在互相角力的拉鋸抗爭中,環保者的大規模抗議說理贏了面子,資本家的暗中砍伐贏了裡子,已呈荒蕪的自然生態成了最無辜的受害者。

愛默與花船

愛默與花船

每年一月,愛默都會背起他的行囊,遠離喧囂的城市,重回自幼生長的小島。島上人煙罕至,陪伴他的只有那艘簡陋的小船,和同樣也住在島上的小老鼠們。

在這個一切文明回歸原點的質樸之島,愛默自己燒材取暖,吃的是自製烘焙麵包和醃製魚乾,無聊時彈奏幾曲手風琴排遣寂寞,生活別有一番自得其樂的滿足與愜意。

嚴寒的北風過去了,愛默開始積極施肥播種,一盆盆親手栽植的花兒也在春天來臨時綻放出繽紛的色彩。當所有的花兒都綻放盛開,愛默也開始了他例行的旅程。

愛默的小船滿載著花朵,順著河岸逐次停靠兜售,彷彿在傳遞春已到來的訊息。沿岸的顧客也都是愛默的老朋友了,多年來固定等候愛默和他的花船來拜訪,在親切的噓寒問暖和熱切的選購中,愛默滿載著眾人的祝福航向下一個碼頭。

直到夏天的盡頭,愛默鎖上島上屋門返回奧斯陸,待明年,明年北風再吹起時,他將再回來播種,一如生命的無盡輪迴,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性舞

性舞飛揚

巴圖可傳統舞蹈,一向是維德角島上重要的民俗活動和日常娛樂。隨意的擊掌、拍打,人們在自然流洩的節拍旋律中隨興起舞,在巴圖可恣意歡愉的舞動中,生活中到處都洋溢著音符與喜悅。

然而,這種以臀部搖擺為主的傳統舞蹈,卻被基督教會以具有性的暗示與挑逗為由,被視為淫蕩的惡行而予以禁止,島上的老人家們無法想像沒有音樂、沒有舞蹈、沒有快樂的生活,然而在傳統和信仰之間,他們並不甘願接受閉嘴、沒有音樂的生活。

影片藉由主人翁馬諾老先生的訴說,帶領觀眾走入巴圖可民俗文化中。從他們自然灑脫的隨意哼唱聲中,看得見每一次搖臀擺舞背後真實的快樂。有人說:不自由、毋寧死,或許對維德角的島民而言,不能自由的唱歌跳舞,才是最可怕的囚禁吧!

摔角精神

摔角精神

《摔角精神》的主題是加納利島的一種近身肉搏的摔角運動。在圍起的圓形軟土地上,緊抱對方的兩名選手只待裁判哨音一響,便運用各種絆、拐、扭、推的技巧貼身搏鬥,誰能讓對方倒地的次數最多,誰就能贏得勝利。

然而,這種看似尋常的摔角運動,對加納利群島的島民而言,卻是最能代表加納利精神的傳統運動。藉由摔角比賽,島民們不但可以在競賽中體認本土文化的精髓,加納利群島之間的文化認同也在搏鬥交流中發揚光大。為了發展這融合了娛樂、遊戲、運動、儀禮的傳統活動,加納利政府也固定提撥經費大力支持,讓這項深具文化意義的摔角活動能源遠流長。

影片藉由兩名男選手和一名女選手的生活紀錄,從平日的訓練、教學、到盛大而正式的比賽,深入了解摔角運動對加納利人的意義與影響。觀眾在盛大的傳統摔角活動中可窺見加納利精神和豐富的生活樣貌。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島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混沌宇宙間只有天空之神和土地之神,寂寞的他們於是開創了天地萬物,然後創造了人……」如果你問馬達加斯加的人們,人是怎麼來的,他們一定會告訴你這樣的創世神話,因為在這裡,自創世以來的民族記憶,都在這樣的口耳相傳中不斷流轉。

影片在老人們的娓娓訴說中,道盡馬達加斯加島數百年來神話、歷史、生老病死、榮耀興衰,也呈現了此一特殊口語傳統的獨特文化脈絡。而攝影機則宛如遊動在生活中的記憶之河,細膩地捕捉了島上的日常作息、季節更迭,交織成一曲屬於庶民的影像文化詩篇。

老人說:不是我說謊,而是故事裡的人是太久太久以前的了……。於是,即使四時輪替、世代變遷,所有的歷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情感,也將在人們的傳頌中永不停息。

吟唱詩人

吟唱詩人

卡德,七歲時寫下他的第一首詩作,二十三到三十歲時,已成為卡由島上最負盛名的傳統詩人。不同於純粹文學性的詩詞寫作,卡德所書寫的Didong是種結合了文學、音樂和舞蹈的傳統詩歌,在各種慶典、儀禮、以及島上的日常生活中,Didong更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要如何能聽見鳥兒的歡唱、聞到海潮的芬芳?透過Didong詩的創作,卡德將所有對生命的頌讚化成一篇篇動人的詩章,吟唱中帶領民眾體會更深刻的喜悅與感動。卡德說,他會一直不斷地創作下去,雖然當時Didong已被政府當局以政治安全為理由而禁止。

影片藉由卡德的生活紀錄,深入呈現他個人的創作理念。在自然隨意的歌謠吟唱中,也讓我們看見Didong是如何與卡由人民的生活緊密結合。

黑色收成

黑色收成

十年前白人探險家與土著所生的賴喬開始了他的咖啡豆事業。因為利潤豐厚,賴喬不但成為巴布亞紐幾內亞島上富有的咖啡商人,他也說服了其他族人,一起加入咖啡豆的生產。他們向銀行貸款、擴大種植的土地面積,夢想著就此可以成為百萬富翁,沒想到卻面臨了種種現實的打擊……。

先是國際咖啡組織全面性地抑制咖啡價格,賴喬和族人們辛苦種植的咖啡豆無法賣到好價錢;他們的部落又遭逢鄰近世敵的攻擊,族人們只得放下農具,換持弓箭武器,與世仇決一死戰。

箭鏃刺進了他們的血肉,在族人們悼念傷亡戰士的哀歌聲中,成熟的咖啡豆也因為無人採收而腐爛凋落。反戰的賴喬生氣地要大家停止打仗,趕緊採收賺錢﹔部分族人卻因為賴喬高高在上的態度和低廉的咖啡價格,開始質疑具有白人血統的賴喬。外患未平、內亂又起,灰心的賴喬決定拋開島上的一切,移民澳洲。族人們也開始將賴喬視為叛徒,繼續與世仇部落的激烈廝殺。

死傷的哀歌持續悲吟,這個令人傷心的黑暗收穫季何時才會結束?……

天堂性向

天堂性向:男生變女生

跨越男╱女的性別分類,「法法芬尼」是沙摩亞社會特殊的性別類型。她們雖然是男兒身,卻比女子更妖嬌美麗、溫柔賢淑,介於兩性之間,兼具男╱女的雙重氣質,並且廣為社會大眾所接受。於是在沙摩亞,男孩也可以是女孩,性別成為另一種可選擇的角色扮演。

其實早在1916年,人類學家就已經開始研究沙摩亞獨特的文化風俗,但在西方學者的眼中,「法法芬尼」只不過是沙摩亞易服文化的表現,直到本片的拍攝,才真正跳脫男性╱女性、異性戀╱同性戀的二元論述,呈現「法法芬尼」的真實面貌。影片透過坦雅、辛蒂等幾位「法法芬尼」的生活紀錄,帶領觀眾走入她們的內心世界。從女兒到母親,從愛人到配偶,她們不但是男兒身的真女人,也扮演了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在不同年齡層「法法芬尼」們的自述中,也呈現了從傳統到現代「法法芬尼」文化變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