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馬約特的孩子們》

  「WANATSA」(本片原名,馬約特語)的意思是「童年」。這部影片由瑪麗杜布瓦(Marie Dubois)和雷米.馬澤特(Remi Mazet)完成,是他們與法國海外省馬約特省(Mayotte)的孩子們五年來會面、交流和工作的成果。   片中的三位主角娜茲米雅(Nazmia)、納斯里(Nasri)和歐馬爾(Omar),都是穆吉布國小的五年級學生,生活在法國最大的貧民區卡瓦尼(Kaweni)。片頭由稍顯誇張的戲劇表演開始,孩子們生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阿里的偶像是阿里》

  拳王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或許是20世紀最富傳奇光環與爭議性的運動員之一,尤在1960年代其職業拳擊生涯的巔峰,近乎無懈可擊的冠冕紀錄、令敵人聞之色變的蝴蝶滑步與敏捷反應,加上公開駁斥美軍命其參與越戰的徵召令、抨擊美國種族與宗教歧視的高調舉動,使得他無論在美國或世界各地,都收到追捧或攻擊。   紀錄片《阿里的偶像是阿里》(Ali vs Ali)由伊朗導演阿里雷薩.羅福加蘭(Alireza Rofougaran)耗時十年完成。自2013年至2022年,導演展開地面搜索、跨洲飛行,甚至是網路世界乃至衛星地圖裡的追逐,為了尋找那個童年清晨裡家人一同守候著電視機緊盯的主角──…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月亮.男人》

  《月亮.男人》是原視在2022年五一勞動節推出的「我,存在—勞動故我在」系列影片之一,說的是1999-2004年間一群參與建造台北 101大樓之阿美族技工的故事。 這部片以阿美族人述說的勞動回憶為主軸,交錯呈現當年他們蓋101的舊影像與今日在部落生活的樣貌,而其中穿針引線的靈魂人物是導演20多年前在台北認識,如今已回到太巴塱多年的Majaw,他的生命史相當戲劇化地顯現了台灣政策和國際局勢所帶來的影響那時候林務局最有錢賺,想說自己去讀森林科好了,因緣際會就考上花蓮農校森林科,那時候很熱門,還沒有畢業的時候中華紙漿一些大型的木材行都已經找我們要去他們工廠實習,後來怎麼曉得要禁伐,林務局要撤,從此我們這個林務局的夢就碎了。然後有一年,中華紙漿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我念的原住民專班》

  2011年十月教育部發出一紙公文,鼓勵各大學透過獨招管道設立原住民學士專班,2013年年初,原民會隨之祭出了相關補助計畫,外加名額加上經費挹注的誘因,引燃了全台設立大學原專班的熱潮。弔詭的是,儘管目前已有約20所大學成立近30個原專班,但仍舊有許多人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或是對其性質有所誤解,這正是《我念的原住民專班》這部紀錄片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原專班政策主要是為了提高原民生念大學的比例,同時也要求課程裡不只有一般專業知識,還能讓學生學習到文化,後者是原專班不同於一般科系的特色,但也是最難的重擔。撒舒優導演以屏東大學原專班為拍攝對象的這部紀錄片,即是聚焦在原專的文化課程/活動,以及使其得以實現的靈魂人物排灣族老師Tjuku–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