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叫奧菲爾

Ophir

《我們的島叫奧菲爾》描述了一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原住民為了生活、土地和文化,發起一場偉大革命的故事,繼而為開創一個新的國家佈局。一首詩意而戲劇性的頌歌,表達了對自由、文化和主權不可磨滅的渴望;這部電影揭示了二戰以來太平洋地區最強烈的衝突,展現出有形和無形的殖民鏈,以及身心交戰的無限循環。

 

 

 

創作區域

發行日期(年)

2020

長度

97 分鐘

格式

Digital, 顏色

Previous Screenings

2021年10月2日 21:30 2021 場次表
2022年4月9日 10:00 2022屏東場次表
2022年4月11日 10:10 2022台中場次表
2022年4月13日 18:30 2022台中場次表
2022年4月29日 19:00 2022花蓮場次表
2022年4月30日 14:00 2022高雄場次表
2022年5月6日 18:30 2022台中場次表
2022年5月13日 13:00 2022高雄場次表
2022年5月15日 16:15 2022台北場次表
2022年5月20日 13:30 2022新竹場次表
2022年5月21日 14:30 2022台中場次表
2022年5月26日 15:10 2022新竹場次表
2022年5月27日 19:30 2022台中場次表
2022年6月1日 19:00 2022台南場次表
2022年6月5日 16:30 2022高雄場次表

好文推薦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我們的島叫奧菲爾》

巴布亞紐幾內亞很特別,在語言和人種上既有屬於南島語族的分布,同時也有更早之前來自於非洲大陸經由亞洲大陸而來的移民,其語言與動植物種一樣多樣,是全世界語言最多元的地區,然而自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陸陸續續有許多來自殖民國家造訪,最終也演變成當地居民也得經歷一場抵抗殖民的過程,直到1975年巴布亞紐幾內亞正式獨立,其中二十世紀之後基本上南太平洋上有受到殖民的島國也陸續獨立,但政治實體的獨立並不意味著殖民就此消失。 1972年座落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布干維爾島上的潘古納銅礦場開始運作,全盛時期的礦場甚至貢獻了整個巴紐四成的GDP,然而由於中央政府、跨國公司以及原住地主三者之間的矛盾沒有被解決,終於在1988年爆發了武力衝突,隔年礦場便關閉,但近十幾年的開發,造成的廢土已經污染了水源以及自然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潰傷,但幾億噸的岩石開採,最終也只有獲取不到一成有價值的礦產。 戰爭於2001年落幕,中央政府與革命軍共同簽署的和平協議讓布干維爾島能夠成立自治區政府,並且允諾了獨立公投的機會,2019年的公投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當地人贊…

導演

亞歷山大‧伯曼 Thumbnail

亞歷山大‧伯曼

亞歷山大‧伯曼是一位來自法國紀錄片製片和編劇。他和奧利維爾波萊特共同執導的紀錄片The Panguna Syndrome,在 2017年入圍了法國Albert Londres Prize的決選。2018年,他拍攝了以挪威文化遺產為題的專題紀錄片Norvège:Les Ombres sur la Mer”。

奧利維爾‧波萊特 Thumbnail

奧利維爾‧波萊特

奧利維爾‧波萊特是駐英國的特派記者,同時也是知名的電影製片與研究員。在近十年的職涯中,他的作品多關注亞太地區企業責任、人權、環境問題和殖民遺產,特別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援助民社區進行研究。他的作品多次在電影節上獲得肯定,例如《我們的島叫奧菲爾》,以及 The Colonial 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