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鄂倫春族

記民族誌影片《鄂倫春族》的拍攝 蔡家騏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雲南大學人類學系暨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經蔡家騏先生同意,此文節錄自其未發表大作:紀錄片的「復原」或「重建」方式──記民族誌影片《鄂倫春族》的拍攝)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系列的社會主義運動。在這個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國黨政領導人適時地提出在全國開展對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調查,旨在從社會發展史的唯物史觀角度實地記錄下各少數民族舊有的傳統社會型態和現狀,為科學研究和制訂少數民族政策時參考。1957年,電影作為一種紀錄的手段,第一次被運用到這項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活動中,以此開闢了中國影視人類學漫長的探索道路。《鄂倫春族》一片的拍攝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 1950、60年代中國攝製的第一批具有民族誌性質的影片其內容有很大部分是反映當時已經廢止或消失了的傳統社會中的事物,因為它們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研究價值。相關民族學學者和紀錄片工作者通力合作,採用「復原」或「重建」的拍攝方法。在這批民族…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林文玲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轉載自文化視窗2003年9月號(第55期) 影展主題 第二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延續2001年首次影展的豐碩經驗,從多層次、多面向的策展架構出發,邀集與評選國內外優秀的文化紀錄影片,提供國內觀眾藉由影片觀賞的機會,跨越國界,親近多元文化。為使觀賞與討論的重點能夠有所凝聚,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內容規劃具有濃厚的主題取向。第一屆影展的主題為「島嶼聯線」,第二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主題則為:「遷徙故事」。 「遷徙故事」此一主題的擬訂主要因為目前世界大範圍或較小區域,因歷史、殖民經驗、冷戰效應等種種結構因素,所造成的人口遷徙的現象與議題,正從各個層面發生效應。「遷徙」不但是台灣島上各族群相當普遍的經驗,而且幾乎是人類的共通經驗。世界各地人群常因戰爭、經濟、城市文明等誘因,或受政治、社會變遷、生態適應等因素之影響,被迫或出於自願地離開家鄉遠走外地。他們可能短期居留,也可能來回移動,或者從此定居下來。每種遷徙移動都會隨著它的構成環境,烙印特有…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我是黑人

胡許的《我是黑人》及其他 李幼新 知名影評人 轉載自LOOK電影雜誌2003年9月號(第84期) 2003年春天,我有幸把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與《穆里愛》、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與《愛情神話》、安東尼奧尼的《放大》(又譯《春光乍洩》)再看兩三遍,這些三、四十年前劇情長片中的大師傑作,不但讓我每多看一次就有更多的新發現、新驚喜,而且從形式到內涵走在時代尖端,經過這麼多年依然讓人震撼、讓人稱奇。非劇情長片(無論是紀錄片或實驗短片)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我真不知道是這些電影的不幸還是我的悽慘,直到我把1963年出品的《穆里愛》與1969年出品的《愛情神話》與……看過不止三十遍,直到2003年夏天,我才有緣初見1957年出品的《我是黑人》,而且還是多虧「200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引進。倘若沒有這個影展,或是這個影展沒有特地安排,真不知我何年何月何處才能見識。 《我是黑人》的導演尚.胡許 (Jean Rouch) 是法國的人類學家/紀錄片導演/「真實電影」(cinema veri…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牧草

牧草─民族的生存之戰 馬騰嶽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研究生 《牧草─民族的生存之戰》(Grass: A Nation’s Battle For Life,1925)常被譽為是紀錄片影史上僅次於Robert J. Flaherty所拍的《北方那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後最重要的一部紀錄片,但是它播映的普遍性卻遠不如《北方那努克》那般常見,許多對於紀錄片有興趣的朋友常可從各種文本得到關於《牧草》這一部影片的資訊,卻從來無緣觀賞。在本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以「移民」主題作為影展主軸下,這一部關於中東游牧民族巴提亞里人(Bakhtiari)逐牧草而遷徙的經典作品的入選,除了饗宴愛好民族誌電影的朋友外,它深刻折人的影像張力與內容,必然將引起觀影者多方面的討論。 首先,筆者將《牧草》內容與背景作一個初步介紹。在二十世紀初期默片時代的電影市場中,以探險為題材的紀錄片是電影工業中重要的一部份。在異地旅行還不普遍的時代,以探險為主題的紀錄片滿足了觀眾張望世界的需求,也為電影公司…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島嶼連線國內篇

王慰慈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專任講師 從六十二件繁複紛雜的作品中,選出六部合於民族誌紀錄片的精神又恰切於島嶼連線的主題,總是件牽人心思又具挑戰性的工作。民族誌影片從田野、拍攝、到後期製作的過程中,十分強調參與觀察的精神,希望透過拍攝與共同生活對所拍之人事物,產生一種「內部觀點」(emic perspective)的詮釋。但除此之外,又希望拍攝者能站在高於被拍攝者的角度,深入觀察、探索與研究的基礎,去粗取精,由表及裏,提取出自己對所拍攝的人事物,能按照自己的觀點對之加以詮釋;這種研究與製作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外部觀點」(etic perspective)。無論是紀錄片工作者或是人類學家都必須以此兩種觀點,掌握被拍攝的人事物;這是我們評估影片納入本系列影展主題很重要的思考點。尤其民族誌影片有著一個功能,就是肩負著向另一種文化的人群,介紹一種不屬於他自己的文化。基於這些理想,我們選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