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殺馬特,我愛你》

大家應該看過在網路上會有一些搞笑影片,裏頭會有一群瘦小的人們,頂著一頭反重力且誇張的髮型,並且染成五顏六色,排排站在鏡頭前面顯擺耍帥,通常這樣的影片底下描述或留言都是貶意的冷嘲熱諷,主要是來自主流審美對其粗製濫造的模樣,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這樣名為「殺馬特」的次文化,體現的不只是對消費主義的抵抗,更是中國底層農民工的浮世繪。 這些殺馬特者,大多都是1990年代左右出生,但因為經濟條件差,從小是爸媽長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然而他們自己甚至是尚未成年便到外打工,但是連小學學歷都沒有的他們,只能到流水線的加工廠做著高工時且環境極差的工作,麻木的工作內容以及一成不變的困苦又規律的生活,讓這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感到內心非常脆弱,又因為他們的被工廠視為機械零件,日復一日的單調陳悶,讓他們鼓譟的靈魂失去了控制,因此試圖尋找抒發的管道。 他們其實可能是中國底層工人最多愁善感的一群,他們渴望自由,渴望內心的解放,但資本功利的現實和工廠不容許,走在城市邊緣的他們也不會有人去注意他們,因此失去安全感和認同的某一群人便用這樣誇張的髮…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我們的島叫奧菲爾》

巴布亞紐幾內亞很特別,在語言和人種上既有屬於南島語族的分布,同時也有更早之前來自於非洲大陸經由亞洲大陸而來的移民,其語言與動植物種一樣多樣,是全世界語言最多元的地區,然而自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陸陸續續有許多來自殖民國家造訪,最終也演變成當地居民也得經歷一場抵抗殖民的過程,直到1975年巴布亞紐幾內亞正式獨立,其中二十世紀之後基本上南太平洋上有受到殖民的島國也陸續獨立,但政治實體的獨立並不意味著殖民就此消失。 1972年座落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布干維爾島上的潘古納銅礦場開始運作,全盛時期的礦場甚至貢獻了整個巴紐四成的GDP,然而由於中央政府、跨國公司以及原住地主三者之間的矛盾沒有被解決,終於在1988年爆發了武力衝突,隔年礦場便關閉,但近十幾年的開發,造成的廢土已經污染了水源以及自然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潰傷,但幾億噸的岩石開採,最終也只有獲取不到一成有價值的礦產。 戰爭於2001年落幕,中央政府與革命軍共同簽署的和平協議讓布干維爾島能夠成立自治區政府,並且允諾了獨立公投的機會,2019年的公投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當地人贊…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冰原快跑人》

雖然說民族誌影展並沒有限定只有紀錄片才能獲得入選,但至少我有參與的幾次民族誌影展基本上都是紀錄片,所以當看到有一部劇情片入選進民族誌影展的時候相當興奮,且其實這部片在幾年前便已經自己找來看過,所以就會去思考為何作為劇情片,此部片可以被認定為「民族誌影片」。 首先我又得簡單了解毛利人導演Barry Baclay所提出「第四電影」(Fourth cinema),這是相對於第三電影(Third cinema),第三電影的出現來自於拉丁美洲對於自己遭受帝國壓迫、殖民剝削、種族歧視後,所凝結該地區特有的共產革命式的電影類型,抵抗美國為首的資本市場的大舉入侵,而第四電影本身也有解殖的意義,但第三電影並沒有包含原住民族的概念,因為這些包括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因努特人、北歐、台灣、紐澳的原住民族等,是被歸類於第四世界,可以簡釋成在原有的土地與財產遭到部分或完全列掠奪的弱勢族群。 而第四電影,便是那些由原住民族所製作的原住民族電影,其中Barry Baclay在1970年代便一直使用電影來反抗紐西蘭政府的殖民統治,他認為電影…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嗨,AI》

這部紀錄片的名稱是「Hi, Ai」,有中譯為「嗨,Ai」,但HI也是human intelligence的縮寫,因此或也可譯為「人類智能,人工智能」。儘管這兩種理解都沒什麼不對,但前者顯現的是從人類作為主體的角度出發,視人工智能為客體或對象物,而後者呈現了可能是更加豐富的的內涵,透過中間的逗點,標示出一種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如何共存,以及這樣的共存對彼此具有什麼樣意義或內涵的未來場景。 在此之前,我們不妨想想看,我們知道自己家裡面的貓貓狗狗們在想些什麼嗎?我們是否能夠明確知道他們的需求或想要些什麼?我們能夠方方面面地控制他們嗎?還是更多的情況是,我們只是在猜測他們的行為與需求,我們不斷地在想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我們也想知道他們腦袋裡在想些什麼。以上這些,我們都做不到,在缺乏了互相理解的語言或文字作為溝通媒介,我們幾乎無法暸解另一個物種的意識內容。相同的情況,其實也發生在人類彼此之間。即便是同個物種,我們也不知道對方在想些什麼,我們只是不斷地在猜測——使用著各種以社會及文化為基礎的工具。若是以社會系統論的角度來看,我們(或系…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探訪綠色河道邊的祖先城市:亞馬遜的綠色靈魂

在緩慢蜿蜒河道上的小舟,一位中年男子輕柔地整理釣竿,之後讓魚線緩緩地墜入河中,口裡哼著沒有歌詞,拾音而上的曲調。綠色河水波光粼粼,像午睡般慵懶:下個鏡頭,男子索性躺臥在小船上,順著河水漂流而下,時間之河帶著他,在土地上漂流而無定所。 這是《亞馬遜的綠色靈魂》這部影片的開頭片段,充滿詩意,但也讓人帶著疑惑:在亞馬遜裡的人以此營生嗎?他們和外在世界的關係如何?他們的生活與祖先的連結為何?人造的船,自然環境,還有各種生物陪伴與共生的世界,與傳統薩滿活動使用的死藤水,在綠色靈魂的亞馬遜裡生生不息,時而漂流時而固定地思考與天地的關係。 把鏡頭放遠,其實Yakuruna的地景已經和一百年前不同了。河道旁邊的緩坡上,橡膠與經濟作物種植的圈地痕跡,明顯地改變亞馬遜裡的生命。十九世紀末殖民時期下層階級的衣著,來自歐洲的駝獸,還有零星樹立已經不成林園的橡膠樹木,成為時間曾經停留在這裡的證據。Yakuruna的人們挖掘散落種植於經濟作物香蕉園區周邊的木薯,採集祖先喜愛的甲蟲為食,收集殖民時期零星留下的棉花做衣服,歐洲的雞和原生的豬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