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這裡沒有血黃金

李宜澤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非洲貝寧共和國的Perma金礦區,有人在這裡找到夢想,有人慢慢發現他們在裡面什麼都找不到。有人努力地挖掘致富,有人在過程中死亡。不過大家都說,這裡無人死去。」 這是「這裡沒有血黃金」(Nobody Dies Here)在坎城影展參賽資料中影片簡介的文字段落;我們已經從中讀到曖昧不明又不願放棄的矛盾心態。這部影片可以說是現代礦工的自我論述—在礦坑中尋找希望,在礦坑外面對失望。人類學者Michael Taussig在他的經典民族誌作品「南美的惡魔與商品拜物教」一書裡,就討論在莊園和礦坑裡工作的無產農民工,會以祈求傳統宗教裡的惡魔給予財富,甚至簽訂契約;對礦工而言,惡魔才是礦石與財富的真正主人,也是資本主義與礦坑裡非人生活的真實象徵。在這部紀錄片裡面,我們也看到在金礦致富對於農民的「致命吸引力」:許多人賣掉田地,離開農耕工作,為的是來到Perma礦區尋找自己的幸運之神。但他們必須要在城鎮裡購買食物養活老小,甚至最後無法回到自己的田園而流離。這是資本主義惡魔的呼喚…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牧人離歌

藍美華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在挑戰中,繼續勇敢地活著 Drokpa在藏文的意思就是游牧民,《牧人離歌》(Drokpa: Nomads of Tibet)這部影片就在描寫西藏東部游牧民的生活,以及他們面臨各種變遷所帶來的重大挑戰,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草場沙漠化的問題。這部片透過細緻的生活描述,呈現該地區在氣候變遷、定居壓力以及金礦發展下的生存困境;藉著沙漠草地與游牧牲口的大量交疊,但隱隱然逐漸流失,游牧民被迫逐步走向圈牧與定居。在片中我們看到,一年四季日常生活細節連結了土地、牲口與後代的延續,交織出牧民的生活網,以及與環境的密切關係。是非常值得欣賞的一部影片。 自有歷史以來,變遷就是種自然,思想會變遷,科技會變遷,生態也會變遷,而人就是帶來變遷最大的源頭。為了生存,人類竭盡腦力製造工具、改變環境,生養後代增加人口後,又希望生活更加方便舒適,形成一個不斷變化的循環。在人口激增的近現代,各項變遷急遽加速,在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莫大的傷害,而這些傷害很多都是無法逆轉的。對蒙古草原的…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牧人離歌

藍美華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在挑戰中,繼續勇敢地活著 Drokpa在藏文的意思就是游牧民,《牧人離歌》(Drokpa: Nomads of Tibet)這部影片就在描寫西藏東部游牧民的生活,以及他們面臨各種變遷所帶來的重大挑戰,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草場沙漠化的問題。這部片透過細緻的生活描述,呈現該地區在氣候變遷、定居壓力以及金礦發展下的生存困境;藉著沙漠草地與游牧牲口的大量交疊,但隱隱然逐漸流失,游牧民被迫逐步走向圈牧與定居。在片中我們看到,一年四季日常生活細節連結了土地、牲口與後代的延續,交織出牧民的生活網,以及與環境的密切關係。是非常值得欣賞的一部影片。 自有歷史以來,變遷就是種自然,思想會變遷,科技會變遷,生態也會變遷,而人就是帶來變遷最大的源頭。為了生存,人類竭盡腦力製造工具、改變環境,生養後代增加人口後,又希望生活更加方便舒適,形成一個不斷變化的循環。在人口激增的近現代,各項變遷急遽加速,在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莫大的傷害,而這些傷害很多都是無法逆轉的。對蒙古草原的…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部落對話

王良卿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為一部關注原住民生活的紀錄片,《部落|對話》詩意的、不誇飾的展示了三位主人翁將自己的土地視為安身立命所在的生命歷程。 潘明富(Du-Ya),阿美族,也是本片導演潘志偉的父親。曾到台北當建築工人。現居台東大武,捕魚為生,常捕的是這片海域極為豐產的白帶魚、油帶魚。 杜瓦克.都耀(Duwake-Duyao),噶瑪蘭族。潘明富的小時候同學,一起在台北賣過勞力,蓋過房子。現居花蓮壽豐,致力於傳統藤編魚簍的工藝轉化創作。 田阿成(Lai-Sa-Gai-Nu),泰雅族。曾經在產銷碳纖維球拍傲極一時的光南公司打工五年。現居大安溪畔的苗栗象鼻部落,是當地首位引進甜柿栽植的果農(很多朋友知道,我們吃的甜柿大多就是來自台中、苗栗山區)。 在台灣躋身「亞洲四小龍」的1980年代,三位男性原住民為了生計,都捲入了都市的勞動場域。然而透過本片的鏡頭和敘事,我們約莫可以感受到那些摒除了人情公義的都市政治、資本主義巨靈所形塑的邪趣異境,是如何將一個個位處…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部落對話

王良卿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為一部關注原住民生活的紀錄片,《部落|對話》詩意的、不誇飾的展示了三位主人翁將自己的土地視為安身立命所在的生命歷程。 潘明富(Du-Ya),阿美族,也是本片導演潘志偉的父親。曾到台北當建築工人。現居台東大武,捕魚為生,常捕的是這片海域極為豐產的白帶魚、油帶魚。 杜瓦克.都耀(Duwake-Duyao),噶瑪蘭族。潘明富的小時候同學,一起在台北賣過勞力,蓋過房子。現居花蓮壽豐,致力於傳統藤編魚簍的工藝轉化創作。 田阿成(Lai-Sa-Gai-Nu),泰雅族。曾經在產銷碳纖維球拍傲極一時的光南公司打工五年。現居大安溪畔的苗栗象鼻部落,是當地首位引進甜柿栽植的果農(很多朋友知道,我們吃的甜柿大多就是來自台中、苗栗山區)。 在台灣躋身「亞洲四小龍」的1980年代,三位男性原住民為了生計,都捲入了都市的勞動場域。然而透過本片的鏡頭和敘事,我們約莫可以感受到那些摒除了人情公義的都市政治、資本主義巨靈所形塑的邪趣異境,是如何將一個個位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