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世紀新生》

1989年中國大幅開展大學新生入校前的軍訓課程,其內容非常像是台灣服兵役時的新訓,而在台灣現代的我們都深知這樣的規訓和控管,是受到非常大的挑戰和質疑的,而身為一胎化政策之後的年輕一代,在面對這樣的類軍事訓練,自然是遇到相當大的衝擊。

這部片捕捉到中國在2000年出生後的學子的各種臉譜模樣,導演認為這個斷代點的社會氛圍開始傾向於明顯的個人主義或是自由主義,這透過在那些新生與不過大他們一兩歲的「教官」之間的互動可以看的出來,雖然對外必須是要有軍事訓練的皮骨,但私底下的相處仍舊是同儕的相濡以沫,我們雖不能說中國是一個對世界完全開放的國家,但是他們的年輕人仍可以接觸到整個世界,那這個始於八零年代,意圖強化中國學子集體意識的大學新生軍訓絕對是不可能沒有改變的,那些每年都在機械式、教條式的內容在這部片裡,提供小心翼翼卻始終有力的角度給觀眾反思,那些巨大的慣性被逐層的執行究竟能獲得什麼。

其實說回到台灣,我們先不提大部分當代年輕人對於「當兵」的想像可能通常是毫無道理的規訓、陽奉陰違的裙帶、無益的時間浪費,或許在台灣的大學裡仍可看到「學長學弟制」,但是跟片中的不同,中國是透過政治上的制度強迫,但執行的實際狀況上已經在時間裡蛻換成新的模樣,但台灣不過就是單純的人際關係去驅使你要不要成為那個制度化的一員,為了要強化這層集體主義帶來的歡愉和認同,都會透過集體去完成一件事情,一定要是能帶來成就感或榮譽感的事情,這也是片中有論及的部分,如同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所言:「群體在組織化的過程中,每個成員的觀念和想法會漸趨一致,他們自覺的個性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體的群眾心理。」

另外在「媳婦熬成婆」的心理因素下,或許當年還是新生的學長姊很痛恨或是對該制度有很多不平的想法,可是當他們接下管理者的工作時,仍然會延續那些形式化、套路性的內容,這可以看到當個人進入到群體的某個角色時,該角色被賦予的內容便可以無視個人個性再製於群體之中,整部片都有很高濃度的人類學/民族學,以及社會學的況味,再加上隱隱約約可以感受到一件事情,對自己無益的私相授受叫做官僚,那對自己有益的呢?這部片既批判官僚,也對制度裡時不時的小叛小逆表示肯定,因為那是少數可以喘口氣的空間。

不過這部片仍然很有膽識,透過團隊裡較為「反骨」的新生來表達:「這些消耗(軍訓課)是沒有必要的…完全就是沒有意義的浪費。」,該新生在鏡頭前展現他對於入學的憧憬以及進入影視學系前對於電影的熱愛,卻怎麼也想不到,最在意個人想像力的電影藝術,在就讀的人都必須經歷過一次去人性化的過程。然後結尾放上「謹以此片獻給新時代」幾個大字,成功將某種程度的政治諷刺都盡在不言中了,裡頭還有將宗教信仰的再質疑也默默提出來,看著最後軍訓演練大會上司儀把部隊中的人用華美的詞藻給去人性化,民族誌影片的視角果然還是深入到個體上,去看見更多不同的個性,而強大的手如何箝制住他們。

其實在1987年的時候,這個被稱為「軍事理論與技能訓練」的新生課程並未強制所有大學生都要參與,而它在1989年從選修變成全國「必修」的原因,就是該年發生了六四天安門學運,更多的不言而喻就這樣產生,導演的刻意不提,成了許多觀眾心中的昭然若揭。

 

《世紀新生》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