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叫奧菲爾》

巴布亞紐幾內亞很特別,在語言和人種上既有屬於南島語族的分布,同時也有更早之前來自於非洲大陸經由亞洲大陸而來的移民,其語言與動植物種一樣多樣,是全世界語言最多元的地區,然而自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陸陸續續有許多來自殖民國家造訪,最終也演變成當地居民也得經歷一場抵抗殖民的過程,直到1975年巴布亞紐幾內亞正式獨立,其中二十世紀之後基本上南太平洋上有受到殖民的島國也陸續獨立,但政治實體的獨立並不意味著殖民就此消失。

1972年座落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布干維爾島上的潘古納銅礦場開始運作,全盛時期的礦場甚至貢獻了整個巴紐四成的GDP,然而由於中央政府、跨國公司以及原住地主三者之間的矛盾沒有被解決,終於在1988年爆發了武力衝突,隔年礦場便關閉,但近十幾年的開發,造成的廢土已經污染了水源以及自然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潰傷,但幾億噸的岩石開採,最終也只有獲取不到一成有價值的礦產。

戰爭於2001年落幕,中央政府與革命軍共同簽署的和平協議讓布干維爾島能夠成立自治區政府,並且允諾了獨立公投的機會,2019年的公投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當地人贊同獨立,不過這是一場「諮詢性公投」,還有一段與中央政府談判以及牽涉他國政治角力的盤算,當地人要看到實質獨立可能還要再等個幾年。

而上述的內容除了是給大部分台灣人作為背景知識用,也告訴大家說其實這些內容靠關鍵字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許多資料,這時這部片的珍貴價值就出來了,因為基本上在網路上能看到的除了大事件以外,是看不到當地人觀點的,洋洋灑灑的看到國際關係的縱橫交錯文章,卻仍然少了活在布干維爾島上的居民,畢竟從地圖上看不到人,看不到當地人對於這座島土地的眷戀和情感是多麼強烈,看不到真實的苦難如何影響著當地人。

但在這部片中,這樣的生命力卻躍然於銀幕上,有不少詩意的旁白讓鏡頭中的島嶼地景與人文景色更添惆悵,因為對於這些島民來說,殖民並沒有因為殖民國家的政體離去便結束了,而是以跨國公司的陰霾形象捲土重來,包括2013年頒布的礦業法也在島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了,資訊不對等一直以來都是政府用來對付發展不均地區的方式之一,狡獪的官商勾結意象加上當初礦業公司聘請人類學家評估的內容旁白,島民其對於「權威」、「專家」的不信任感和焦慮就更鮮明了。

布干維爾島,不,讓我們就此捨去殖民者的命名,改用這片土地真正的名字「Ophir」來稱呼她,被勢利的商人玷汙了,他們讓這片土地孕育的孩子們語重心長說出「你羞辱了我,擾亂了我的血液、汙染了我的大腦、麻痺了我的思想」。

影片

Ophir_-_Still_1

我們的島叫奧菲爾

《我們的島叫奧菲爾》描述了一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原住民為了生活、土地和文化,發起一場偉大革命的故事,繼而為開創一個新的國家佈局。一首詩意而戲劇性的頌歌,表達了對自由、文化和主權不可磨滅的渴望;這部電影揭示了二戰以來太平洋地區最強烈的衝突,展現出有形和無形的殖民鏈,以及身心交戰的無限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