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表

售票資訊 | 放映地點 | 手冊下載

星期五, 6 10 月, 2017

18:30 放映
48 分鐘 · 映後座談
官網劇照

相遇在那端森林

我喜歡森林,喜歡森林的沈靜與神秘,森林像教堂,靜寂的讓人學習敬畏和祈禱;森林是教堂,走進時會經驗與自然大地相遇的心靈態度。

內心歡悅擁有生命中的藝術創作旅程,使我有機會與人們的藝術思潮「相遇,在那端森林」。「那端森林」意涵著人類生活美學那浩瀚無邊的畫框,更隱含著人與生態大地之間相互依存的永續關係和彩繪的心靈故事,感念藝術閱歷讓自己富足,我覺得人生擁有的至高財富,莫過於得到充實而珍貴的生命經歷,我們需要追尋將遺忘的純真,需要抓住那些深刻的、明亮的、幽默而友善的記憶,化為藝術創作那可觀看的香氣。如果說藝術創作是不斷創造人類新的生存價值的話,藝術家的生命經歷應該就是藝術品的重要結構和視覺張力,透過藝術的創作展演,激發新的優雅和美麗的另一個永不遺忘的生命痕跡。

我將持續奮力創作,試圖把內心的原真符碼和文化語彙的精髓,轉譯為可「相遇」的景緻,堆疊要「在那端森林」分享的內在和諧與盼望重生的當代美藝思維

20:10 放映
101 分鐘 · 映後座談
劇照

碧草如茵

《碧草如茵》是一首給美國西部的不帶情感的輓歌,影片紀錄當代牛仔們將羊群趕到蒙大拿亞博撒羅卡山中的夏日牧區的旅程。這部絕美卻又冷酷的電影揭露了一個自然和文化、動物和人類、脆弱和暴力緊密交織在一起的世界。

22:30 放映
60 分鐘
官網劇照 (3)

追房子

跟著不同的活動房屋在高速公路上馳騁,這一公路電影般的紀錄片,扣連了美國廣袤的西部地景、活動房屋轉瞬即逝的特性,和住戶的日常故事。在片刻的停留中,這部電影探問了關於家、歸屬和逐漸脆弱的美國夢等問題。

星期六, 7 10 月, 2017

10:00 放映
104 分鐘 · 映後座談
劇照 (3)

Lmuhuw言的記憶

《Lmuhuw言的記憶》紀錄片計畫是藉由一群泰雅族的文化工作者,以族群歷史與文化的紀錄保存工作為己任,走訪不同部落、拜訪耆老,循著泰雅族最重要的Lmuhuw的探索,包含吟唱內容的交織與對唱,整理泰雅遷徙的路徑與地名,以及古訓中語彙的豐富與其藝術性,透過影像拍攝呈現泰雅祖先一路走來所交代後代子孫的話語。

讀《Lmuhuw言的記憶》的推薦文章

官網劇照 (11)

作部落的人

過去以來,我們所受的教育是教導孩子,要作個堂堂正正中國人,但從未教育過我們,如何真正作個部落的人?當有志之士,用部落的傳統價值,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但政策的不友善,卻讓這群擁有專業又有部落智慧的部落老師,面臨著許多內憂外患的危機…。

讀《作部落的人》的推薦文章

13:00 放映
91 分鐘
官網劇照 (10)

航行於沈默之海

《航行於沈默之海》探索了在緬甸與泰國的莫肯文化。莫肯人是漁獵社群,同時也是亞洲規模最小的族群。他們一年中會有八個月待在以茅草為遮蔽的木造漁船上,他們的生活和信仰體系全圍繞著大海。在船上、水下和十三個不同的島嶼拍攝,這部電影將莫肯神話與生活實踐構成一個視聽饗宴。

讀《航行於沈默之海》的推薦文章

劇照

鞏亞節:薩滿浮生錄

這部影片描繪了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峽谷生活的塔芒(Tamang)族的鞏亞(Gonya)節慶。「邦伯」(bonbo,塔芒文化中的巫師)的表演是此節慶的核心。

這部影片有三個部份。第一部份呈現了鞏亞(Gonya)如何被整合進入一個更大的印度教宗教節慶聖線節(Janai Purnima)中,並描繪了鞏亞節慶在當地是如何和巫師傳統結合。第二部份透過關注一個村落中的年輕巫師和他的家人在鞏亞期間舉行的小型儀式,來呈現了人們如何經驗並維繫巫師信仰。第三部份透過拍攝一群在鞏亞舉行當天由一大巫師帶領的學徒們,並且呈現他們如何在宗教節慶中組織並創造出「集體歡騰」的狀態。

15:00 放映
70 分鐘 · 映後座談
劇照

洗衣機人生

《洗衣機人生》帶領我們進入平常不易查覺的五個中產印尼家庭的日常生活-他們是 莉亞、迪娜、寧、阿迪和努爾。印尼的經濟成長對於印尼穩定成長的中產家庭和環境永續發展有許多不易看見的影響。《洗衣機人生》捕捉了社會變遷的時刻,呈現了變化中的性別關係、新科技和環境考量等,這些在設計一個永續未來所需考量的因素。

劇照

鈴聲

在一個人人都有手機的世界,個人化鈴聲述說了你的故事。歡迎來到一個曾與世隔絕的位於澳洲北部的原住民社群,在這裡手機鈴聲提供了關於人們生活與關係的深刻洞見。

17:00 放映
79 分鐘 · 映後座談
牧人離歌

牧人離歌

《牧人離歌》於青藏高原東部拍攝,影片藉著細緻的觀察日常生活與家庭關係,特別是圍繞在一個青少年單親媽媽譚庫、老牧民洪亞和兩個男孩的母親伊漢的故事,同時描繪了個人情感與普世議題,如:性別,自由,適應氣候變遷與人類精神的不屈不撓。

讀《牧人離歌》的推薦文章

19:00 放映
54 分鐘 · 映後座談
MS

山部落海部落

2014年6月,部落快要豐年祭的季節,另一邊的土地森林有召喚,兩位台灣山海子民pulima,相遇在法國,在香檳亞登區,開啟藝術創作的心靈交流旅程。
山部落 vecik沈穩,海部落 tapelik奔放,在風中抓住當代藝術文字,書寫大地公義,閱讀生態環境有智慧。

◎ 山部落 pulima/伊誕.巴瓦瓦隆
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台灣原住民排灣族。
伊誕生長在山林環繞、人文藝術豐富的屏東縣三地門鄉達瓦蘭(大社)部落。
伊誕的藝術創作多元,舉凡詩、散文、圖案設計、影像、裝置藝術及自88風災後在視覺藝術上的表現風格《紋砌刻畫》。伊誕希望透過「紋」路疊「砌」雕「刻」「畫」色的創作理念與過程,延伸族人對vecik(大地紋路、線條、文字)的美學概念,也藉新的創作風格注入一個心靈重建的力量和夢想。

◎ 海部落 pulima/伊????.嗄照
伊祐・嗄照(Iyo Kacaw),台灣原住民海岸阿美人。
伊祐住在花蓮港口部落(Makuta&…

20:30 放映
144 分鐘 · 映後座談
劇照 (6)

森林中的伊甸園

文森森林,一個凡人可及的伊甸園,人們到這裡遠離都市塵囂。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權在這停留:不論是有錢人、窮人、法國人、外國人、同性戀、異性戀、單身或是有伴、老派人士或是潮男潮女。這森林是一由城鎮環繞的孤島:一個疲憊都市人夢想的幻影。在城市生活的困難在這被拋諸腦後。在這裡我們調養、玩耍、享樂和做夢。橫跨四季,這一電影紀錄了人們對於自我和這烏托邦的想像。

讀《森林中的伊甸園》的推薦文章

星期日, 8 10 月, 2017

10:00 放映
106 分鐘 · 映後座談
劇照 (7)

輪迴的盡頭

俄國楚克奇人村落中,流傳著一個傳說:一個死去的人能夠至多五次回到生者的領域。這一關於生、死和可能的復活的電影散文提出了一個普世性的問題:人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

13:00 放映
61 分鐘 · 映後座談
部落對話劇照

部落|對話

1987 年,結束戒嚴時期的台灣社會,正面臨經濟與社會的巨變。這個時期的原住民族,正經歷著往都市遷移與勞動的脈絡。 我的父親,阿美族人潘明富 (Du-Ya),年少即離開部落到台北當建築工人。在退伍、 結婚之後,回到家鄉豐濱開始從事捕魚工作。為了負擔家計,潘明富數度離鄉背井,遷移勞動。而同是兒時玩伴的噶瑪蘭族藝術家杜瓦克 (Duwake),在離開台北工地,返鄉後卻發現部落傳統魚簍工藝的斷層,進而選擇回鄉擔負起復興魚簍的重任,將魚簍創作成一件又一件的藝術作品。山的另一頭的呼喚—是象鼻部落首位引進甜柿的田阿成 (Lai-Sa-Gai-Nu),他用族語講述遠古泰雅族遷移的神話,但是一提起早期部落青壯年流失到梨山打工的經驗,他跟妻子不禁流露出一陣黯然 ……。 三個人,三個各自發展又交織的生命歷程。他們擁有共同被生活迫使離開家鄉的嘆息;但他們並不畏命運安排,留在都市,背棄家鄉。最珍貴的是,在那個原住民族不被重視的時代裡面,他們同樣正視自己的身分認同及價值。

<a href=”https://tieff.org/\%…

14:40 放映
84 分鐘
官網劇照 (2)

被放棄的大地

在福島核災五年後,核電廠周遭的撤離區還有些人住在這個深受輻射污染的地點。這些看似不理性,但其實平和自持的人們提醒我們,一塊土地是我們與世界最深刻的連結。

16:30 放映
96 分鐘
官網劇照 (10)

末代的阿帕拉契音樂傳奇

透過拍攝一對生活在肯德基州阿帕拉契山脈的年長夫婦日常生活,《末代的阿帕拉契音樂傳奇》深刻地反思了時空的本質。年過八旬,李‧塞克斯頓是帶領我們進入傳統美國地方音樂碩果僅存的橋樑。李是退休礦工且染有肺疾,他和他太太歐普持續在李出生的土地上耕作著。他們得面對著日趨惡化的健康狀況與嚴峻的經濟現實。 歷時三年拍攝,《末代的阿帕拉契音樂傳奇》是一觀察式電影,紀錄了他們的婚姻、社群、他們的不屈不撓、和一個無名斑鳩琴英雄老而彌堅、生猛而精巧的音樂。

18:50 放映
97 分鐘
官網劇照 (5)

待命者

一個位在法國博比尼阿維森納醫院中一條長廊終點的諮商服務,在這個大而破敗的房間裡,那些受著流亡之苦,身上帶著傷疤的病人到此求診。他們不斷回診因為他們仍帶著希望,希望這裡能給他們一線生機,好讓他們能面對已跌到谷底的生活。

20:50 放映
56 分鐘
劇照 (4)

懲罰之島

生還者Jenerasi、Mauda和Grace為已成為烏干達傳奇的故事做歷史上首次的見證:打破婚前性行為禁忌的女性被棄置在荒島上等死。

22:10 放映
80 分鐘

星期一, 9 10 月, 2017

10:00 放映
102 分鐘 · 映後座談
13:00 放映
119 分鐘
官網劇照 (4)

回家靠岸

被迫在年輕時離開他的部落,帝尼阿的流亡生涯即將結束: 他能夠在他的族人中找到一席之地嗎?為了找尋答案,他追隨另一個跟他一樣生存在兩個文化間的旅人朱奧.德.露茲的足跡,跨越巴西中心的阿拉瓜亞河和欣古河流域。朱奧是一個探險家之子,被印地安人綁架並撫養長大,最後回到他的原生家庭。透過那些見過他的人的幫助,帝尼阿重述了朱奧的故事。不斷追尋著的帝尼阿,回到他自身經驗,喚起回憶,引發反思,並將這些分享給我們。

劇照 (5)

家園 : 何去何從

倫達拉和他的氏族受到一個環境保護計畫鼓舞,離開他們在馬達加斯加西南的森林老家以及米凱社群中的其他人,移住到數公里以外之處。受到現代世界,嚼菸和一個更好的未來的吸引,他們放棄了狩獵採集生活。但五年之後,情況不如他們所願。

15:20 放映
75 分鐘
官網劇照 (3)

在風中飄泊

儘管一無所有,兩個雅茲迪女性荷迪爾和納摩想方設法讓她們的家人過上像樣的生活。在恐怖組織「伊斯蘭國」針對他們族人的大屠殺威脅下,他們被迫離家到難民營中尋求庇護。夾在伊斯蘭國的暴政與她們的希望之地:歐洲之間,她們的處境顯得黯淡無光。《在風中飄泊》以詩意的眼光看到這些女人們的生命故事,並且是一個關於她們在難民營日常生活的抒情之旅。

17:00 放映
48 分鐘 · 映後座談
劇照 (1)

Kalay Ngasan:我們的家

70年次,來自宜蘭南澳泰雅族的武塔國小老師Wilang,從小跟著耆老上山打獵學習藤編,有著一顆愛好泰雅文化的老靈魂,2014起他策劃武塔國小「尋根計畫」,帶著小朋友回到舊武塔部落,找回祖先們曾經居住過的地方,然而舊部落的家僅存一片片破舊的石板,家屋的樣子到底是什麼,開啟了Wilang對泰雅家屋的想像。

18:30 放映
55 分鐘 · 映後座談
官網劇照

失控的生命

臨終關懷,中國因文化禁忌多稱之為舒緩療護。

在綠康醫院的舒緩療護病區內,一共有六十多名病人,每年要死亡二十多個。他們大多失去了治癒疾病的希望,家屬為了減輕他們的痛苦,讓他們舒適而有尊嚴的離世,所以選擇讓他們接受舒緩療護。

讀《失控的生命》的推薦文章

劇照 (4)

送行者的日常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影片,透過呈現一個紐西蘭葬儀社鮮為人知的一面,《送行者的日常》紀錄了禮儀師和準備大體的繁瑣儀式,探索了一個獨一無二且神秘的機構。《送行者的日常》彰顯了一個充滿意義與人性的地方,引領我們看到一個平常難以看到之處:其日常作業直接面對著我們最深的恐懼。

20:00 放映
87 分鐘 · 映後座談
劇照 (2)

地海之詩

拍攝於梅爾維爾筆下的佩科特號追逐那條鯨魚莫比迪克的同一片海域,《地海之詩》捕捉了人、自然和機器的合作衝突。

使用無數個攝影機攝製——拋擲的、懸掛的、由漁人拍攝再交給導演的——這是一個關於人類自古即有的活動描繪。

22:10 放映
81 分鐘
劇照 (5)

蜜雪兒的瘋狂人生

透過獨特的第一人稱視角,導演兼被拍攝對象蜜雪兒.馬倫呈現了少為人知的邊緣性人格者的內心世界。受到米歇爾.內格羅蓬特的電影《朱比特之妻》(Jupiter’s Wife)啟發,馬倫聯絡內格羅蓬特,相信如果由他來述說自己的故事,她的生命一定會有所轉變。內格羅蓬特同意了這個請求。馬倫和內格羅蓬特在接下來的六年各自以自己的攝影機開啟了這個合作計畫。其結果是提供了對一個難以與之共存與理解的精神失調狀態的身歷其境的經驗。

讀《蜜雪兒的瘋狂人生》的推薦文章

星期二, 10 10 月, 2017

10:00 放映
86 分鐘
官網劇照 (4)

巴塞隆納的女神

委內瑞拉最重要宗教活動:瑪麗亞.利翁莎崇拜正逐漸在巴塞隆納出現。透過信徒、藝術家和神秘藝術商人的訪談,這部紀錄片首度描繪了這個宗教在加泰隆首都的樣貌。

13:00 放映
67 分鐘
14:40 放映
81 分鐘 · 映後座談
官網劇照 (6)

緬甸詩人的故事書

詩歌在緬甸,一個漸從獨裁統治與孤立中甦醒的國家中極為風行。在過去詩是一種承受與抵抗暴政的方式。今天,線上詩人與部落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緬甸詩人的故事書》中的故事與詩圍繞在緬甸現今最著名的異議詩人Maung Aung Pwint上。影片紀錄了他等待兒子從流亡中返家的過程。他與他的家庭象徵了反抗與慈悲,也是對詩人自己的提問:「我們的心要如何能被治癒?」的回答。

16:40 放映
73 分鐘 · 映後座談
導演+劇照

造船者

Faber Navalis是拉丁文中的「造船者」:一個描述一個古老職業的遠古語言的字彙。乍看之下,這部影片只是關於修復一艘木船。但是這一紀錄片的確切主題是船匠入神的心智狀態:一個義大利水下民族誌研究者決定要學習傳統造船技藝好理解構築木造船隻的無形知識。這部影片也是一自傳民族誌的實驗,亦即主角造船者就是導演,試著透過結合美學與民族誌來傳達那些難以用語言表達內在狀態。

劇照 (8)

羊毛氈大師的一天

歡迎進入到阿克巴.皮拉馬迪,一位在伊朗碩果僅存的毛氈製作大師的日常工作中。他日出而作,在白天接待訪客:一個來幫忙的友人、兩個來買毛氈製品的客人,接著他的小女兒和他一起吃午餐。在傍晚阿克巴前往魯卡內(Zurkhaneh,意即傳統體育館)練習帕勒瓦尼(Pahlevani)儀式。

劇照 (1)

神明事務所

「乩童」之於人的存在是什麼?是代表神的真實性?亦或是斂財工具?這些問題皆圍繞著「真假」在打轉,但這真的如此重要嗎?希望透過本片的主角,能帶領著觀眾去摸索「乩童」存在的意義,而他的存在,無關真假,卻著實真的影響著,生活在這個社會的平凡百姓。

18:40 放映
71 分鐘 · 映後座談
劇照 (2)

不得不上路

描述花蓮東昌村里漏部落阿美族的Sikawasay,這樣一群擁有神靈的人,特殊的天職身份讓祭師們年復一年的維持著傳統祭儀,在終日與群靈互動的生活中,展現彼此相互依存的命運與情誼,也見證這美麗卻逐漸凋零的文化。跟隨田野工作者巴奈·母路二十多年來陪伴祭師團體的軌跡,藉由影像記錄挽救消逝中的儀式,也為這群祭師留下生命中豐富的風景和故事,而巴奈自己也在許多的生命經驗裡感受到,冥冥之中神靈也指引著她走上這一條不得不去面對的道路。

讀《不得不上路》的推薦文章

20:20 放映
75 分鐘 · 映後座談
劇照 (3)

整妝上陣

我們海吉拉(hijras)生來就既非男亦非女。我們處在中間地帶。在千年前的梵文文獻中早已提及我們。海吉拉意味著美、勇敢與率直。我試著在我女兒面前扮演一個好導師,我想要教導他們如何恰如其分的活著。僅追求快樂是不夠的,人必須要學著被人尊重。

讀《整妝上陣》的推薦文章

22:20 放映
70 分鐘
阿克拉

阿克拉的服飾風尚

這是一部關於在迦納首都阿克拉的非洲服飾流行的民族誌影片。非洲圖樣的捲土重來似乎是阿克拉服飾文化中新興的趨勢。藉著拍攝亞倫,一位服飾設計師和他的太太辛西亞,這一多樣的影片呈現了訂做服飾風尚的多樣面貌和混雜風格。透過穿著非洲圖樣的衣服,服裝被當作一種表現文化的方式。展現服飾的過程呈現了織品與設計、傳統與創意和丈夫與太太的結合。

劇照-4

交織在安地斯山與時尚之間

秘魯的羊駝毛是安地斯社群及其深厚的編織傳統中重要的原物料。《交織在安地斯山與時尚之間》是一交織了這些構成羊駝毛風尚的不同場域與社群的觀察式紀錄片。這部電影讓人感官沉浸於從動物到伸展台等構成此供應鍊的不同織體。透過音畫並置,《交織在安地斯山與時尚之間》探討了安地斯工匠、羊駝牧民、都會設計師、發展規劃和新興秘魯時尚界之間的複雜交纏關係。